中国新闻网微信公号消息
如果国宝会“卖萌”
年底综艺《国家宝藏》都追了吗?张国立带领全明星演绎国宝前世今生的故事不要太好看。
只可惜,一个星期只讲三件文物,小编觉得太不过瘾,天天坐等更新,脖子都要等断了,还好,有它来“拯救”我!
《如果国宝会说话》海报
这是一部纪录片,一部有关博物馆里文物的纪录片。
跟以往同类学术型历史纪录片不同,它的特点就是“非主流”。
先看看着官方卖萌图:
还有这宣传文案:
从1月1号首播至今,豆瓣评分从9.1飙到9.4,b站弹幕密密麻麻,画风还有点小调皮。
因为这次,央视终于走“亲民”路线,把文物拍出了烟火气。
告别了冗长枯燥的历史背景介绍,纪录片以文物为主角,把镜头直接对准文物,或以第一人称自述,或以第二人称对话,或以第三人称描述,形式灵活多变,用一个词形容:轻松。
少了高冷的学术语气,旁白内容跟着欢脱起来,搭上俏皮的音乐,用一个词形容:活泼。
以往的文物纪录片,看完全集后,可能糊里糊涂的,还没明白在讲什么。
这次用了简短的动画解释,一目了然,用一个词形容:易懂。
但,这些都是节目的外在,制作组更想让观众了解,历史不是冷冰冰的历史,古人跟我们现代人一样,也那么过日子。
文物不是冷冰冰的文物,它们存在于生活,带有人的温度。
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出现了许多作为生活用品的彩陶,其中有一件最为特别,陶鹰鼎。
它是唯一一件以鸟类为造型的鼎,鹰的两脚和尾巴成鼎的三足,身体就是容器,看着霸气十足,有王者风范,所以有人猜测,它可能是统治者的器物。
如果你看仔细些,它又有些不同,鹰的双眼大大圆圆,两足短粗短粗的,整体用现在的语言形容,即“萌萌哒”。
所以说,在远古时期先人就懂得用泥土,制作实用与造型兼具的器具。
他们懂得在时间中等待,选择泥土,反复揉捏,高温烧制,一步也急不得。
这是不是我们现代浮躁代社会缺少的,把事情做好的,平和耐心。
那如果我们不浮躁,就能还原远古工艺了吗?也不一定。
看看这件出土于4000年前黄河中下游的蛋壳黑陶杯。为什么要叫“蛋壳杯”?因为它们的厚度,只有0.2-0.5mm,薄如蛋壳。
专家说,即便是在4000年后的今天,用最好的工艺还原,也不一定能做出来。
学者试图寻找以前的技术,可是,至今没有人发现能控制温度和时间的窑址,也没有人发现,古人是用什么动力,使精密稳定的快轮设备旋转起来。
唯一能够知道的,就是他们对于器物的虔诚,一板一眼地,用虔诚的心,把工艺做到极致。
以上,像不像我们今天说的“工匠精神”?
早在几千年前,古人们就已经把这精神,执行得很彻底了。不止这些,文物还告诉我们,古人,很有做人的底线。
制作组把一集的时长,限定为5分钟,或许5分钟不能够完全了解文物,但短小精悍,适合碎片化时间观看。
在地铁上,在公交里,一次点开就能观看,我们觉得有意思,才会愿意走进博物馆,做更深的了解。
“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是导演徐欢的目的,或者说,沿着这条线,去记住中华文化的根,“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
总导演徐欢带着制作团队,跑遍了全国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院。从300多万件文物中,精选出100件文物,上至史前,下到明清。
“金的、银的、铜的、木的、石头的,宗教的、人文的、现实的、抽象的,高大的、威猛的、小巧的、精致的”,统统把它们纪录下来,透过文物,照见生命。
不光我们有“黑科技”,古人也有;
不光我们爱卖萌,他们也喜欢“萌萌哒”;
不光我们爱听演唱会,享受天籁之音,他们的笛音,比任何天籁之音还要妙·····
100集纪录片不够看,剩下的,请各位移步博物馆!
原标题:豆瓣9.1到9.4,这部比《国家宝藏》更火的纪录片,看笑了所有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