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
你是否为编写拜年祝福而憋出内伤?
是否被吐槽拜年信息只会复制粘贴?
在新科技里,拜年信息却有着不一样的意味。
群发短信里,有多少走了心?
当你收到别人群发式的拜年信息,有何感受?
短信群发功能,极大缓解了手机拜年中的指尖疲劳程度。撰写一段拜年套话:×××携妻子××祝您新春……
在这个通用拜年模板中,最重要的字眼是“您”,几乎可以泛指任何拜年对象,这正是拜年信息可以群发的前提。
反过来说,既然选择了群发模式,就一定要隐去每位拜年对象的具体称呼,全部用“您”字代替。
在群发式拜年信息的轰炸下,许多人熟能生巧,练就一项技能:依据拜年信息中的称呼,识别对方拜年短信是否群发以及群发的范围。
一位老师收到学生发来的拜年短信,如果称呼为“您”,恐怕群发范围最广;称呼为“老师”,是学生对诸多老师群发;如果称呼为“王老师”,这条拜年信息群发概率最小。
依此逻辑,当您在除夕夜收到带有具体称呼的拜年短信,即便祝福语全是套话,但只要称呼具体,往往都是“一对一”发送。在信息轰炸的时刻,这样的拜年语,更有温度。
拜年的核心是“礼”。中国文化中的“礼”,不是普遍主义逻辑,而是特殊主义逻辑。要看清对象,对象不同,礼节有异。这是费孝通所说“差序格局”在春节礼仪中的体现。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短信群发拜年,不能鲜明表达社会关系中不同身份、不同角色所蕴含的情感和期待,甚至有应付差事嫌疑。这样的拜年短信,对方接收之后也很容易忘记。
有多人初一早晨还能清晰记得除夕夜收到和发出哪些拜年短信呢?
微信语音,语言互动更有温度
这几年,手机短信拜年的越来越少,微信拜年的越来越多。
新技术降低了复制粘贴和群发的时间成本,更节省了手机短信拜年的经济成本,但略显悲哀的是,人们的拜年“姿势”并没有因此变得优雅得体,反而进一步诱发了拜年信息冗余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年除夕夜,在收到的诸多微信拜年信息中,有几条最为惊艳——语音消息拜年。
语音消息拜年的妙处有二:
第一,多年来,许多人腻烦了短信拜年中的文字套话。微信的语音消息拜年,尽管看不到对方表情,但听见了声音,增强了现场感。用语音信息回复,仿佛二人面对面,互相问候,情真意切。
第二,语音消息不能群发,遵循“一对一”逻辑。拜年者打开聊天界面,按下语音按钮,说出拜年语。尽管这个动作同样是举手之劳,但比群发文字信息的方式更有温度,更有情感投入。
其实,微信中的语音消息功能已开发多年,为何并没有广泛应用到拜年仪式中来?为什么还有许多人固守着文字信息模式甚至进行群发呢?
视频拜年 万里云山却又亲密无间
手机通讯技术改变了人与人的连接方式,也塑造着中国人新的拜年姿势。
1998年春晚,黄宏和宋丹丹在小品中冲着大哥大手机给老家父亲磕头拜年。这个情节对于当今中国人而言,依然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太多人离开家乡闯荡,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回乡和亲人团聚。在春节这个举国团员的日子,异乡人通过手机向亲人拜年,特别是农村智能手机和网络普及之后,这种亲密关系的共喜同欢更加具有现场感,引人共鸣。
在当前全国抗击疫情背景下,许多人退了火车票、飞机票,更改了返乡过年计划。更多人会选择通过手机视频方式拜年,隔着屏幕送出祝福,互道珍重。人们万里云山,却又亲密无间。语音、视频拜年,作为一种特殊的拜年姿势,也将成为这个历史事件中的独特文化印记。
需要特别致敬的是,那些坚守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可能连和家人语音、视频拜年的时间都没有。他们义无反顾,守候着更多人的健康和安全。
怀念不如相见。相见不如平安。
综合澎湃新闻、人民日报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