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超市变身村口“CBD”! 农业银行创新“十大扶贫模式”, 以点带面从“输血式”转向“造血式”
随着各银行精准扶贫“战役”先后打响,引导资金向贫困地区实体经济倾斜已经成为普遍做法。而为解决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资本下不来、留不住、不活跃”问题,各商业银行也根据自身特点展开了一些有益探索。
农业银行因农而生、因农而长、以农为本,与国家农村扶贫开发事业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截至2018年6月末,农业银行在83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贷款余额达到8771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43%。
2016年以来,农行累计创新推出79项精准扶贫贷款产品,专项支持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其中,创新了金穗油茶贷(江西)等多个特色农业贷款产品,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形成了政府增信扶贫、特色产业扶贫、致富能人带贫、旅游扶贫、互联网金融扶贫等10大典型金融扶贫模式。
为了给扶贫工作保驾护航,农业银行建立了强有力的组织推进机制,做好金融扶贫工作的顶层设计,倾斜配置各项业务资源,逐县制定金融服务方案,强化金融扶贫产品政策创新,积极开展多方协同扶贫工作,实施金融扶贫专项考核督导,真正将扶贫扶到点上,将扶贫扶到根上,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扶贫工作效果有目共睹。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业务总监赵忠世说,资金、项目、政策向深度贫困地区聚集,必然为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商业化金融服务需求潜力巨大。为此,农业银行要加大营销服务力度,提升在深度贫困地区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推进金融扶贫与业务经营协同发展。
产业扶贫“绣花”,以点带面带富一方百姓
精准扶贫“战役”打响后,产业扶贫被认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点。
从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看,“贫”就贫在没有产业支撑、“困”就困在没有产业推动。“输血式”扶贫难以持续,必须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农业银行一直是产业金融扶贫的国家队、主力军,“支持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是农业银行产业扶贫的指导思路。
事实上,产业金融扶贫的关键是贷款对象选择精准,贫困地区的产业条件和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做好产业金融扶贫必须下一番“绣花”功夫。目前,农业银行已经在83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精选特色农业优质产区33个,启动了“百优特色产区专项行动”;对位于国家扶贫重点县的14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实现了信贷全覆盖。
农业银行通过扶持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带动和农民参与结合起来,通过带动农户种植、开辟致富路径、收购农户果实、化解销售难题等有力措施大力发展产业精准扶贫。农行江西分行创新推出“金穗油茶贷”,引导和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就地脱贫,截至2018年6月底,已经累计发放“金穗油茶贷”32.45亿元,贷款余额18.14亿元。
经济发展滞后的沽源县地处河北北部坝上地区,虽然高海拔、高纬度,昼夜温差大,但沙性土壤却是最优良的马铃薯产区之一。
农业银行沽源支行在深入分析马铃薯深加工市场和企业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决定跟进实施延伸扶持弘基农业,通过扶持这家马铃薯全粉加工及薯种培育、种植、销售、储藏的龙头企业实现对贫困地区“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2010年,该公司决定进一步扩大规模,计划投资2.1亿元建设马铃薯全粉加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马铃薯全粉生产前三位的行业龙头。农业银行沽源支行主动营销,积极沟通政府主管部门,省、市、县三级行协同作业,高效完成了7000万元贷款评估、审批、发放工作。
在农业银行的产业扶贫助力下,弘基农业迅速发展壮大。其“以点带面”效果在此后两年接连显现。近几年,沽源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马铃薯产业带动了1.5万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没有产业发展带动,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脱贫难以持续。农业银行沽源支行把支持特色农业与精准扶贫无缝对接,只是无数先进案例中的一个。
金融科技助力,乡村小超市变身村口“CBD”
今年以来,农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取得的突破有目共睹。在实现金融科技转变的同时,该行并未忘记使命,而是将金融科技与扶贫相结合,在农业银行的助力下,原本村口小超市化身村口“CBD”,成为了场景体验一流的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
农业银行利用互联网金融方式,将“惠农e贷”“惠农e商”与扶贫相结合,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助力脱贫攻坚。
2017年9月,农行与贵州黄平县政府、贵州且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签订《且兰生活馆建设专项合作协议》,依托互联网电商平台,联合打造“且兰生活馆·中国农业银行惠农通O2O金融服务站”。
农业银行利用“互联网 ”和大数据,充分聚合各种电商、金融、生活服务等资源和平台,深度融入农行互联网金融产品,为黄平县农村地区打造功能齐全、服务安全快捷、内部环境舒适、场景体验一流的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
在运营模式上,“且兰生活馆”综合金融服务站由贵州且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负责选点准入组建、运营和管理。黄平支行按照农行惠农通工程建设标准,在服务点安装上线农行具有金融功能的智能终端、“惠农e通”等电子机具和服务平台,使其具有支付、结算、缴费、理财、融资、订单、物流、信息咨询等多种功能,服务农户生产生活。乡村小超市华丽变身村口“CBD”。
截至2018年6月末,黄平县已建成81个惠农通“且兰生活馆”村级综合金融服务站,计划在2018年年底前完成全部142个生活馆的建设运营,实现全县142个行政村全覆盖。目前服务站共计上线日用百货及地方特色农产品200余种,站均每月交易额近3万元,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中间环节多、营销渠道烦琐、交易方式落后、农户获得市场利润较少等问题。
为了切实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脱贫,农业银行贵州黄平支行建设了275个“金穗惠农通”服务点,实现乡镇全覆盖,2018年1至6月交易量1.32万笔,交易金额437.29万元。
帮扶县先后摘帽,定点扶贫工作再深入
为了全力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农业银行总行成立了由董事长任组长的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了《中国农业银行定点扶贫工作支持政策》、《进一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实施办法》等政策规划,多次召开定点扶贫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有关工作。
作为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定点支持的五个扶贫县之一,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渝、湘、黔、鄂四省(市)边区接合部,地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腹地。全县共有24个扶贫重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6744户,贫困人口70383人,脱贫攻坚任务重、难度大。在农业银行的创新金融扶贫模式下,截至2017年年底,秀山县已经脱贫摘帽。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对这里的金融扶贫工作开展调研。记者发现,“政府增信、财政贴息、银政共管、精准到户、风险可控”的一款“精准致富贷”正在紧锣密鼓推进。
建档立卡贫困户文绍章是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官庄镇新庄村文家湾组的农民,以养猪为生。由于身患疾病且又要供两个子女上学,家庭负担重,是当地的贫困户。
3年前,文绍章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秀山农行申请贷款,当地支行内部人士表示,虽然文绍章家境贫寒,但通过上门调查后发现,文绍章勤劳善良,擅长养殖,信誉良好。当时农行“精准致富贷”尚未推出,尽管如此,依然决定向他发放5万元贷款用于发展生产且该笔贷款可以循环使用。
2017年农业银行创新推出“精准致富贷”产品后,年内又向文绍章发放“精准致富贷”款5万元。该笔贷款采取政府增信,免担保,由财政全程全额贴息,有效降低了文绍章的经营成本。
文绍章表示,利用农行贷款和个人自有资金发展养殖业,产业规模从开始时只有60头生猪发展到现在189头,目前,猪厂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防疫措施已日趋完善。预计养殖生猪年毛收入能够达到20万元。文绍章一家的生活开支有了来源,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
文绍章只是秀山脱贫的一个缩影,在助力秀山县脱贫的过程中,金融活水一方面解决了有志脱贫的贫困户资金紧缺难题,又有效地杜绝了“等、靠、要”等传统扶贫中越扶越贫、越扶越懒惰的弊端。
记者发现,并非所有农户都能向农行申请贷款,申请贷款的农户,必须有相关产业项目,有偿还能力,信用良好。此外,县政府也在其中起到了信用担保和筛选作用。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向村支两委报名,经由村、镇两委推荐后,农行上门办理,具体办理时间及地点以村委会通知为准。此外,必须本人前来办理,且要与银行员工一起拍照留影。
而该贷款采取了政府增信的方式,由县级财政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也解决了金融机构高风险问题,据记者了解,目前“精准致富贷”不良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除了上述贷款,农业银行身体力行,在定点帮扶秀山县脱贫方面做了很多细致入微的具体工作。其中,派驻挂职干部在“扶贫扶智”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农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农业银行已经建立了挂点指导制度,三农业务总监、三农板块部门主要负责人分别结对帮扶一个定点扶贫县。向每个定点扶贫县下派一名挂职副县长和村第一书记,并做好挂职干部的指导、培训、督促和服务工作。
2016年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向重庆市秀山县派驻挂职县长助理1名,协管扶贫、金融等项工作。告别繁华都市,割舍对家庭的牵挂,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整日穿梭在田野山间,奋斗在扶贫一线,农行的挂职县长助理刘勇涛把希望带给了贫困地区的人们,起到了很好的沟通和纽带作用。
由于刘勇涛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受到县、市政府的高度认可,2018年经重庆市委组织部推荐,被任命为秀山县副县长。
截至2018年6月末,农行在4个定点扶贫县贷款余额达到82.2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149%,增幅高于全行119个百分点。
目前,重庆秀山县、河北饶阳县已分别于2017年11月和2018年9月通过国家贫困县退出验收,实现整体脱贫摘帽;河北武强县已完成国家第三方脱贫评估,计划2019年脱贫摘帽;贵州黄平县计划于2019年完成脱贫验收。
改善脱贫环境,“一方水土能养一方人”
农行支持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改善交通、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条件,夯实“两不愁、三保障”的实施基础。
农业银行贵州分行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扶贫。“要想富,先修路”,贫困人口脱贫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该行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创新推出“美丽乡村贷”,助力贵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累计发放贷款107亿元,支持近7万个村(寨)的公路、电网、水源、危房和村容整治,惠及1300万农村人口。累计投放水利贷款32亿元,先后支持夹岩、黄家湾等国家级、省级重点水利项目37个,带动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万人。发放农网改造贷款30亿元,支持了从江、紫云等贫困县的一批农网改造项目,带动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万人。累计投放19亿元支持县域医院发展,积极为全省61家县医院提供现代金融服务。助力教育基础设施改善,累计发放贷款16.1亿元,重点支持了黔西南州中小学等一批学校建设。
赵忠世说,深度贫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和“必须完成的任务”。作为唯一一家在深度贫困地区县域都有机构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农业银行金融扶贫工作的作用更加突出、责任更加重大。
赵忠世说,金融扶贫要突出支持深度贫困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改善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和投资环境。要大力支持交通、水利、通信等重大项目,畅通深度贫困地区与外界的联系。突出支持医院、学校、危房改造、垃圾污水治理、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
与其他贫困地区不同,深度贫困地区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撑带动,需要积极向外寻求优势资源,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农业银行要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利用自身信息面广、客户资源丰富和系统联动便利的优势,结合区域产业扶贫发展规划,积极为当地政府提供信息和渠道,主动引荐优质企业到当地投资兴业,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把握商业可持续,
风险防控和金融扶贫平衡统一
事实上,目前各家金融机构纷纷出钱、出力,奋战在扶贫一线,但其商业可持续性一直是市场讨论的热点。
要深刻把握风险防控和金融扶贫的逻辑关系,切实加强金融扶贫风险防控,确保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扶贫工作商业可持续。
赵忠世认为,一是要坚持商业可持续的基本要求。金融扶贫既要履行好社会责任,也要坚持商业化经营原则,力争实现“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的目标。要坚持信贷运作基本要求,做到信贷资金放得出、收得回。要坚持合规合法,对违反国家政策、监管要求的,要坚决整改,坚决叫停。推广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业带动、旅游资源带动、互联网金融扶贫等一批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好模式,实现金融扶贫的批量化营销、专业化运作、集约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
二是要紧紧依靠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在规划、政策、资源、项目等方面的对接,有效利用政府各类资源做好农业银行金融扶贫工作。另一方面,要主动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协调,推动建立风险补偿金等增信方式,探索多种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强化当地信用体系建设,为金融扶贫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是要加强与金融同业的合作。强化与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政策性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对接,在共同参与风险共担,合作支持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区域方面加强合作。加强与邮储、国开行、农发行等银行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商业性、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优势,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满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资金需求。积极探索与基金、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投贷联动、银租协作等方式,形成扶贫攻坚的整体合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