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奥运跳水冠军高敏发布了在一次出行中拍摄到舷窗玻璃划痕的视频,并配文提问:这种情况会有危险吗?有网友在回复中称自己也曾发现过类似情况。
那么,飞机舷窗玻璃如果出现划痕或者裂纹到底有没有风险?上游新闻记者采访了民航资深现役机长、机长教员伊先生(应本人要求化名)。
舷窗玻璃分3层
外层与中间层任一破裂仍能保持气压。
据伊先生介绍,机上玻璃有两个大类,其一是挡风玻璃,其二是客舱玻璃(舷窗玻璃)。现代客机上的两类玻璃都是三层结构。
以客舱玻璃为例,乘客接触的一层是内层玻璃。甚至用手摸会发现好像不是玻璃,而是一块类似于塑料的有机玻璃,这是因为真正承受压力的在中间层和外层,专业术语称为结构件。
现代民航客机在巡航时,高度可达30000英尺,1万多米。这个高度上空气稀薄,气压也会很小。若想让乘客享受舒适的旅程,就必须要对客舱内加压,让人感觉在舱内几乎等于在地面上3000米左右的地方。真正承受增压载荷的是最外的一层,中间层则是一种安全冗余设计的产物。
“也就是说,如果最外层意外破裂,中间层能顶上保障客舱压力。所以,无论是外层或是中间层,任意一层单独破裂,短时间内都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伊机长介绍,内层玻璃是不承担承压作用的,如果仔细看甚至会发现内层玻璃上有个洞,这个洞就是通气孔。
飞机的挡风玻璃也是三层结构,但其结构件和机舱玻璃不同,是内层和中层。最外层的作用是如果有鸟击等事件发生时承受撞击,让其不能直接撞击中层玻璃导致结构件失效。挡风玻璃的内层和中间层作用极其重要,任意一层破裂都不能保证飞行安全。
“比较典型的是大家熟悉的川航3U8633航班(空客A319)在飞机巡航时,发生爆炸性减压,原因就是挡风玻璃破裂。”他表示,飞机最后在执飞机长刘传健的操作下安全备降成都。历经调查后,刘机长的操作已经写入了空客的操作手册。
视频应是内层玻璃划痕
发现异常情况可通知机组
高空发生玻璃破裂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伊机长介绍,玻璃结构层破裂,会造成爆炸性失压。也就是说飞机机舱内的空气会瞬间失去应有的压力,让乘客处于高空低气压、缺氧的状态。同时,由于机舱内压力与机舱外压力差,破损的窗口会有很大的外吸力,人体即使是部分被吸出舱外,也会因为低温造成巨大伤害,十分危险。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出现过。此时乘客必须系好安全带,将自己固定在座椅上,并通过氧气面罩补充氧气。此刻,飞行员也会佩戴氧气面罩并在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紧急下降的操作。在10分钟内,将高度降低至可正常呼吸的高度(约3000米)。
根据高敏发布的视频,伊机长给上游新闻记者进行了粗略分析。他表示,从视频上的情况来看,应只是内层玻璃上的划痕,并不影响飞行安全。飞机起飞前会进行很严格的安全检查,这样明显的划痕如果出现在中层和外层玻璃上却没有被检查发现,可能性是极小的。
当然,乘客发现异常情况应当立即告知空乘人员,再由专业人员来进行判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请相信,中国民航的安全措施是十分严格甚至苛刻的。
新闻多一点》》》
舷窗为啥是圆角?
人类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给了答案
1952年,人类第一款喷气式客机,彗星客机(COMET)投入商业服务,首航由伦敦前往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彗星客机
彗星客机在投入商业运营后,因为飞行速度快,舒适性强,让彗星客机越来越红,一票难求,在那个年代算是网红客机了。喷气式发动机将民航业从螺旋桨带入喷气旅行时代。跨时代的飞行速度使旅行时间缩减一半,突破性的科技应用让英国成为全球民航制造业的领头羊。但彗星客机却因为舷窗玻璃的问题,导致了巨大的灾难。
彗星型客机满载可以搭乘42人进行飞行,巡航时速可达800公里,为了达到这样的速度,飞机需要爬升至空气比较稀薄的1.2万米高空,因此客机内驾驶舱和客舱均增设加压系统。哈维兰公司推出首批产品后,共有17架彗星式客机投入使用,其中9架为英国海外航空公司(BOAC)所有。
1954年1月10日,781号航班从意大利罗马机场起飞,却在升空26分钟后变成了一场灾难。飞机在海上发生爆炸性减压。空难共造成35人死亡,包括10名孩童。空难的阴影立刻蒙上了人类第一款喷气式客机。英国政府决定停飞所有的彗星客机。同年3月23号,彗星号没有查明空难原因时,英国政府批准了彗星客机的复飞计划,当地的媒体共同见证了这一刻。英国海外航空公司的董事长托马斯勋爵也满怀信心,向民众保证客机运营安全。
复飞的决定又酿大祸。1954年4月8日,南非航空201号航班使用彗星式客机从罗马飞往埃及,机上共有21人。此次航班中,飞机坠毁,无一幸存者。在短短的4个月内,接连摔下2架飞机!同样是从罗马起飞,同样是在万米高空,同样是彗星客机。
最后调查结果出炉:是窗户惹的祸。因为彗星客机使用方形的窗户,在喷气式客机不断起飞下降,加压,释压的过程中,方形舷窗的金属容易疲劳,当飞机再次飞上万米高空的时候,终于承受不住,爆炸性减压,导致空难发生。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飞机上的玻璃都没有尖锐的角,几乎都是椭圆形的原因。
上游新闻记者 彭光瑞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