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论场 > 正文
今日评论速览 | 只有睡眠才能让我们和手机分开吗?
03-25 10:15:45 来源:上游新闻

3月25日国内主流媒体观点聚合:

只有睡眠才能让我们和手机分开吗?

近日,一项针对1532名受访青年进行的调查显示,84.8%的受访青年都有睡前刷手机的习惯,仅12.5%会控制在20分钟内。即便感到困意,84.1%的受访青年还是会继续刷手机。今天很多年轻人过着一种“媒介化”生活,很多人的工作、购物、社交、娱乐都通过智能终端(手机)来完成,网络虚拟世界的重要性已经不亚于线下的现实世界。这种生活方式令人担忧。改变一部分年轻人那种沉浸式的“媒介化”生存方式,要求在线下的现实生活里,工作、家庭生活、社交和休闲娱乐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愿意把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身边人、身边事。要实现这一点当然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

光明日报评论认为,工作应该赋予人们成就感,成为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而不仅仅是换取绩效和报酬。家庭生活应该充满爱和温暖,这种情感在别处无法寻觅、不可或缺也无可替代。这样一种现实生活自然可以成为虚拟网络强有力的竞争者,使年轻人愿意倾注更多的时间精力加入其中。在这种健康、均衡的生活中,“睡前刷手机”之类的问题,相信可以迎刃而解。

实行“密薪制”应以规则透明为前提

密薪制与同工同酬并不矛盾。即使是同一个岗位,个人的能力和贡献也有大小不同,这种差异理应在薪资上得以体现。同工同酬的“同”,并不是绝对的收入相同,而是大家适用同一套收入标准,否则就成了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吃大锅饭”。像年终奖这样带有激励性的收入,有差距是很正常的。

密薪制的弊端也同样突出,最典型的就是由于过度保密,导致工资发放这么严肃的事情成了暗箱操作,引发分配不公。2021年3月,中央纪委官网发文提出,警惕“密薪制”被个别领导干部异化为个人特权和内部控制的工具。总之,密薪制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规则要公平、透明。薪资可以不同,但规则对每个人都应该是公平的。比如我可以不知道别人拿了多少年终奖,但是通过一套公开公平的评价标准,我对自己能拿到多少年终奖大致心中有数。

北京青年报评论认为,一些企业最大的问题是“照猫画虎”,只学到了密薪制的皮毛,而没有学到制度精髓,反而让密薪制成了权力滥用的遮羞布。

“全员”改“区域”意在科学精准

日前,国家卫健委对外发布《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三版)》,将核酸检测范围从“全员”修改为“区域”,具体区域大小由疫情防控需要决定。

核酸检测从“全员”改为“区域”,并非是简单地减少检测量,而是根据疫情实际情况强化精准检测,做好科学统筹。首先,具体采取何种规模的核酸检测,归根结底要基于实事求是的科学研判,如风险点位是呈点状分布还是整体的聚集性分布。其次,检测范围也要根据每一轮核酸检测发现感染者的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如若一段时间内,感染者都是从集中隔离点发现的,说明社会面的传播风险已显著降低,可以把核酸检测的范围划定于集中隔离的这些人员,此谓小范围的区域检测。

除了“范围”,“时效”也是政策调整的另一个针对点。以往根据城市人口规模的不同,核酸检测完成的时限不一样,有48小时完成的,有72小时完成的,而这一次时限一律划在“24小时之内”。此外,各地也在积极推进“抗原筛查、核酸诊断”,增加抗原检测作为区域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早发现”提供了新的支撑力量。北京日报评论认为,疫情始终处于变化中,实事求是调整防控政策,必要且必须。

细化政策安排做实歇业制度

近期,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其中最为突出的制度创新,当属首次设立的歇业制度。该条例明确,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原因而遭受经营困难的市场主体,可自主决定在一定时期内歇业,歇业期最长可达3年。

经济日报评论认为,随着该条例的施行,新情况新问题开始出现,至少还需做好三步细化安排,设置“红绿灯”“安全带”“快车道”,让企业该歇、敢歇、能歇。

设置“红绿灯”,让申请企业有规可循,该歇不该歇,要有明确尺度。设置“红绿灯”就是明晰规则,划分出哪些企业是排除在外的,哪些企业是鼓励支持的,哪些企业是需要审慎判断的,才能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系上“安全带”,让该歇的企业安心歇业,免除后顾之忧。比如,企业歇业带来的场地租金缴纳、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银行贷款还款延期、订单延期取消等问题。需尽快进行相应的配套设计,打出政策“组合拳”,避免“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铺就“快车道”,让该歇的企业能歇,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和不必要的麻烦。要尽可能使企业在申请和退出歇业状态时,“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缩短办理时限、提高办理效率,减轻企业的制度性负担,优化营商环境。

新能源汽车涨价难有赢家

最近,多家企业“排队”上调新能源汽车销售价格。其中,特斯拉更是创造了8天涨价3次的纪录,个别车型累计涨幅已超过3万元。有报道称:“去年销量前30名的新能源汽车车型,今年已有2/3宣布了涨价,而剩下的1/3也在涨价的路上。”愈演愈烈的涨价潮,引发不少人士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担忧。

细读这些车企调价公告,大多说是迫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根据价格与需求关系的理论,某种商品价格上涨,势必会抑制其市场需求。尽管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了高速增长,但主要是受政策激励、技术进步和产品丰富等因素的驱动,持续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特别是与同等级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价格还是有些偏高。如果涨价幅度超过消费者可承受的程度,极有可能出现两年前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下降的局面,从而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健康发展。

经济日报评论认为,要解决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难题,除了适度加快国内锂、镍等能源金属资源开发进度,帮助国内企业稳步开拓国外原材料供应渠道外,还需要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对接。产业链上下游要一致协同,共同分担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成本增加。否则,单靠产业链的某一环节消纳全部上涨,全产业链最终难有赢家。

上游新闻评论编译部综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