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88岁袁隆平再创奇迹:这种水稻至少解决8000万人粮食问题!
05-26 08:00:14 来源:央视财经微信公众号

央视财经微信公众号消息,88岁本应该颐养天年,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却始终没有退休,这位在人类反饥饿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的科学家,如今又在忙着研制新型水稻,一种在盐碱地里也能生长的海水稻,他想通过海水稻种植化滩涂为良田,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稻花飘香,袁隆平真的能做到吗?

袁隆平梦想再造一个湖南省的粮食产量 目标改造一亿亩盐碱地

66岁的张永法一直生活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王林庄,离他们村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盐碱地,一片荒凉。他清晰记得,在他小的时候,这一大片盐碱地曾经是水稻田。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王林庄社区村民 张永法: 1963年、1964年那个时间,我们村在桃源河两岸,种过水稻,长势很好。这个水稻基本都在50公分以上,穗子也很好,我们都分着吃了。后来1964年一场自然灾害,把这个稻穗,水泡了三四天,捂烂了。到后来连年干旱,排不出涝去,这个盐碱就变成荒地了。

很难想象,上个世纪60年代初,这块盐碱地还能耕种水稻,那为什么会变成盐碱地呢。原来,离这块地200多米远的地方有一条河,叫桃源河,河流下游20多公里,就是黄海胶州湾,一旦遭遇灾害天气,海水就会顺着河道倒灌到地里,经过几十年海水的浸泡,这些原来种庄稼的耕地,就逐渐变成了现在的盐碱地。不仅种不了庄稼,有的地方连野草都长不出来。村民们十分心疼这块地,开始试着把土地改作它用。

张永法:后来弄地养鱼,还有养虾的,也不生产,产量很低,一个是水质的问题,它因为这个碱性;二是土壤含盐咸度很大。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原来的良田变成盐碱地后,可用来种庄稼的耕地就少了,有时村民们还会遇到粮食不够吃、饿肚子的情况。

目前,王林庄社区总人口4000多人,占地面积是8000多亩,盐碱地就有4000多亩。

山东东营市垦利区二十八村,同其他沿海村一样,村里也有大片大片的盐碱地,现在已经撂荒30多年,村民们既痛惜又无奈,但是除了叹息、心疼外,他们也想不出其它更好的办法,更不知道怎么利用这些土地。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二十八村村支部委员 毛建民:你看这个地方,下了雨长点草,不下雨什么也不长,发白。现在我们村总面积6000多亩,可耕种面积现在就是3000多亩。

不仅是山东,中国的盐碱地面积已达9900多万公顷,全球盐碱地面积更是高达9.5亿公顷。而另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多家机构发布的《2017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全球各地2015-2016年间,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从8000万猛增至1.08亿。

如何把面积惊人的盐碱地利用起来,改造成良田,让更多人不再为粮食发愁,这成了很多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梦想。而研发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也是88岁的世界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的又一个梦想。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海水稻发展到1亿亩,最低要求生产300亿公斤粮食,生产一个湖南省的粮食总产量,多养活8000万人口,这是我的梦想。

袁隆平,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创造了水稻亩产上千公斤的世界纪录。如何能够生产出更多的水稻,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而这一次,他把科学目光投向了盐碱地。

盐碱地除了特殊环境生成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海水的侵蚀。我国盐碱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平原的低地、湖边或山前冲积扇的下部边缘,以及沿海地带。如果能将我国近一亿亩盐碱地改造利用,生产农作物,可解决8000万人的粮食问题。

多地试验海水稻 农民每亩地可增收500多元钱

88岁的袁隆平坦言,海水稻研究属于水稻杂交的一种,对他来讲,这一新课题既是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虽然压力、难度很大,但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够研发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到全世界,为世界粮食安全和促进世界和平发挥积极作用。

面对这样一个星辰大海的宏伟目标,耄耋之年的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如何攻坚克难、勇攀科学的高峰?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享有盛名的袁隆平,是怎么和海水稻结缘的?又为何选择在青岛研究发展海水稻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它的研发条件比较好。盐碱地也比较多,海水稻研发中心就设在那里。我们今年在山东的青岛、东营、还有在江苏、浙江都布了点。

袁隆平介绍,光山东半岛就有数百万亩盐碱地,是个良好的实验田。近几年,山东已经投入大量资金,着手尝试解决盐碱地再利用问题,他们的想法与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一拍即合。

2016年8月袁隆平团队正式入驻青岛国际院士港。眼下杂交“海水稻”已经成为袁隆平最急迫的一个科研项目。2018年,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将继续在国内不同气候区发起,建立5到10处海水稻示范种植推广基地,用2到3年时间在技术层面和经济层面,为海水稻产业化推广提供成熟解决模式。

中共青岛市李沧区委书记 王希静:像我们对袁隆平先生的综合资助经费,就是他生活经费,我们一年资助600万元,对他团队产业扶持资金,可以达到1个亿。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又给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建了4500平方米的实验基地,连装修带设备,又得大概8500万元,这就是5个亿,这边加起来就是6个多亿了。

研发海水稻的大平台建起来了。接下来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研发出海水稻?袁隆平告诉记者,所谓海水稻,并不是浸泡在海水里生长的水稻,原因很简单,海水太咸,根本种不了水稻,我们通常说的海水稻,是指在盐碱地上也能生长、能够耐盐碱地的水稻。

在盐碱地上,选用什么样的水稻来进行实验呢?袁隆平团队充分发挥自己所擅长的优势资源,将研发主攻方向,集中在杂交稻的配种育秧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我们就是用半野生的水稻,跟我们栽培稻杂交,搞杂交种,优势利用。半野生的这个海水稻产量很低,每亩100多斤,稻穗又高又容易倒伏,我们用栽培稻杂交,它产量提高了,而且稻穗不倒伏。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 张国栋:这个表现非常不错,我看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出芽率,而且芽苗也比较粗壮,可以细微看到,小的拔节已经看到了。这一批秧苗含盐度大约是千分之六。

为了更详细、精确测试出海水稻杂交材料的不同特点,研发人员将水稻苗,放在冷光源的植物生长箱,每天观察、测试。这种冷光源植物生长箱,所采用的光源,跟平时看见的太阳光、日光灯发出的热光源不同,它不发热,能精确控制温度。

海水稻杂交,就是研发出在一定盐浓度的水里,能够正常生长的水稻。一般水稻的耐盐度是千分之一、二,而海水稻的耐盐度需要达到千分之六至千分之八左右。除了在杂交水稻原材料上不断选优、育苗外,研发人员还采用一些新科技手段对盐碱地土壤进行改良。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育种工程师 张国栋:这个配套技术的核心,我们称之为叫四维改良法,就是从四个维度对盐碱地进行综合的改良,我们把耐盐碱水稻,包括俗称的海水稻当作成为抗逆性水稻,是最顶端;第二层土壤定向的调节剂,主要是改善它的盐碱度;第三个层面叫植物生长调节素,增加一些有机质,让土壤尽快的由生土变成活土。我们在集中控制的大数据中心,可以随时掌握水土的循环情况,它的盐度、碱度、氮磷钾。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我们2017年开始搞。我们2017年取得比较好的进展。我们用了180几个品种,在含盐量百分之0.6的,海水浓度里面筛选。其中有三个品种,能够正常生产,其中有一个品种,小型的实验田面积,算成亩产,达到了620公斤,很不简单。因为一般的海水稻,包括国外的,就是每亩一二百市斤,我是每亩620公斤。

产量有了,但这种盐碱地种出的海水稻口感、味道、品质究竟怎样呢?研发人员现场给记者做了一个小实验。他们将海水稻、东北大米、粳米、籼米四种不同的大米,分别放在四个电饭煲里蒸煮。现场品尝海水稻色、香、味都不错。张国栋还告诉我们,这种海水稻同普通水稻相比还有一个特别大的优势,就是没有重金属污染。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育种工程师 张国栋:这个镉包括其它重金属,它的存在是由于咱们历史上大量的使用化肥,化肥当中有一些重金属的这种富集。由于我们这个盐碱地,从来没有使用过化肥,这个处女地是最干净最自然,老天爷给我们最好的一个礼物了。因此不光是没有重金属,而且它是健康的。

不仅如此,为了避免日后可能的重金属污染,在研发的初期阶段,袁隆平团队就采取了多种生物科技技术,从种子到土壤进行全方位阻断。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我们现在是,除镉的技术,分子技术,把镉,吸镉的基因,把它埋了休眠,叫它睡觉,不起渗透污染作用。把那个盐碱地生物技术清理一下,就行了。生物技术很简单,海水稻也是生物技术。如果土壤改良工程大,要的经费反而多。

现代高科技排除了镉渗透、污染等问题,那实验田里种出的海水稻,成本会不会太贵?又是否具备大面积推广价值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成本不要好多,海水稻就挑个种子,他多花60块钱一亩地,每亩产量最低300公斤,现在是1.3元一斤,600斤,700多块钱,花个60块的种子钱,赚了700块钱,可以每亩赚500多块钱,农民愿意种的。

就这样,撂荒了几十年的盐碱地,竟然神奇地种上了海水稻!村民从一开始的不相信、怀疑,到一步步亲眼看见盐碱地变良田,尤其上了年纪的村民,他们压根儿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盐碱地焕发生机,贫瘠荒芜的盐碱地也能变成希望的田野。而更让他们高兴的是,有了海水稻,每家都能增加两笔收入:一是将原来荒废的盐碱地重新流转出去,多了一份土地租金;二是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工资。一位村民说,他们家流转五、六十亩盐碱地,一家人多收入4万来块钱。在这打工一个月,还有3千块钱收入。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王林庄社区村民 张永法:今年第一年,第一年试种,你得拿出数据来,那得来年看看。根据现实情况,这个海水稻苗很好,我内心感觉挺不错的,我都用手机拍照片了,我准备在朋友圈,网上给发出去,让他们欣赏欣赏。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党工委委员 陈超:大概是5公里多的桃源河,两岸有1万多亩的盐碱地,那么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这种改造,打造整个十里桃源,万亩稻香。

更多的盐碱地正在等待海水稻带来的奇迹。5月28号,袁隆平的研发团队将在东北大庆、新疆、陕西南泥湾、山东东营、青岛,浙江温州、慈溪等地同时开播插秧海水稻。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育种工程师 张国东:这是我们浸泡过的一些种子,它大概5到7天就会出苗,到10天这样,它就展开叶,就能看到绿油油的一片。

海水稻的研发也引起了国际关注。2018年初,袁隆平的研发团队还带着海水稻来到迪拜,已经成功在迪拜开辟了150余亩试验田。     

但盐碱地里种海水稻,毕竟是新鲜事物,处在科学实验阶段,种植效果,还需要时间检验。对于研发人员和有关单位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共青岛市李沧区委书记  王希静:海水稻只是在进行测产,还没有作为一个品种。我们争取三年时间,把它正式确定为海水稻这种品种,“海水稻1号”和“海水稻2号”可以获得国家的特等奖,可能是袁隆平院士,获得的第四个国家特等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习近平总书记很关心,总书记2018年4月12号,在三亚、在视察的时候,看我们的超级稻。海水稻怎么样?我说2017年取得比较好的进展,2018年我们扩大种植面积,主要在青岛;如果表现好,请习近平总书记去视察,你猜什么回答?他说好!所以对我们是巨大的鼓舞,压力也很大。

半小时观察:88岁袁隆平的小梦想

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带领团队培育出的超级杂交水稻,让水稻产量由亩产300公斤上升到1000公斤以上,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目前,袁隆平正带领研发团队继续攻关海水稻,今年通过第二年的海水稻实验,明年争取拿到国家的审定,就可以大面积向全国进行推广,88岁的袁隆平有个小梦想,2020年将海水稻推广种植一亿亩,按最低亩产300公斤算,每年将增产300亿公斤,这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能多养活8000万人口。我们也拭目以待,为袁老和他的团队加油!

原标题:【厉害】88岁袁隆平再创奇迹:这种水稻至少解决8000万人粮食问题!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