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清晨6时,重庆工商大学“逐光”实践团在素有“中国豆干之乡”的羊角古镇,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羊角豆干”的生产、销售进行调研,并在7月10日上午与武隆区团委负责人座谈中,为“羊角豆干”的传承与发展建言献策。
传承和创新之间该如何平衡,几乎是摆在所有古老技艺面前的问题,作为重庆市“非遗”的武隆羊角豆干也处在这个岔路口上。9日一大早,实践团便到达张英华的豆干作坊进行探访、调研。
△实践团体验羊角豆干制作流程。通讯员 祁淑雁 摄
张英华是羊角豆干的第二代“非遗”传承人,祖传的技艺,在他的手中,依然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生产作坊是“前店后厂”模式,店铺后面,50平方米的地方要完成选豆、浸泡、磨浆、煮浆、过滤、点浆、包箱、反复压制、改刀、滑水、卤制、晾晒等一系列工序,每一颗大豆都要经过繁杂的工艺才能有机会成为一块色香味俱佳的羊角豆干。优质东北非转基因大豆,仙女山特有的山泉水,加上传统的手工工艺,是羊角豆干享有美名的根本原因。
△实践团在羊角豆干生产、销售点调研。通讯员 祁淑雁 摄
武隆羊角豆干,通常指羊角“鲜豆干”,无防腐,无添加,自然浓香。但作坊式的生产和保鲜工艺无法解决武隆豆干面临的现实的问题。每天,约200公斤的豆干在这里成型,运往武隆各个地方。张英华说:“主要是武隆各个景区,和重庆市内的一些地方。”张英华去年也尝试过在网上销售豆干,但销售并没有达到期望值。产量低,难以规模化;保鲜困难,渠道单一、销售范围不大;品牌形象不鲜明,宣传策略欠佳;现代豆制品企业的挑战——这些都是武隆羊角豆干面临的问题,也是很多传统技术面临的挑战。
△羊角豆干成品。通讯员 谢翔宇 摄
7月10号上午,在武隆区团委主要负责人与“逐光”团队座谈中,大家就武隆羊角豆干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展开了讨论。实践团提出“非遗传承”和“产业变革”双线并行,“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进行“非遗”保护、传承、发扬;一方面,也要进行产业升级,以传统产业的革新作为“扶贫攻坚”的突破口。就武隆羊角豆干的产业转型,实践团提出了生展的规模化、集约化,引入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和销信售理念,研究鲜豆干的保鲜工艺让武隆鲜豆干走得更远,创新产品口味更适应现代时尚生活,改进产品形象、提升品牌价值等建议。实践的扎实工作和建设性意见受到区团委的高度评价,实践团也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将努力以自己的学业长处,服务地方产业的发展。
△武隆区团委负责人高能和实践团正在进行讨论。通讯员 谢翔宇 摄
重庆工商大学“逐光”实践团一行18人,7月6日进入重庆市武隆区羊角古镇,除对“羊角三宝”之一的“羊角豆干”进行调研外,还将对“羊角腰枣”、“羊角老醋”进行产业调研,用大学生的热情与才智服务乡村建设,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上游新闻通讯员 方琴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