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如何破解民营企业创新难? 优化创新生态 激发民企创新活力
08-07 07:02:47 来源: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消息,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18年中国企业创新能力1000强》中,重庆入围企业仅有10家,其中民企5家。

如何破解民企创新难、人才缺?近日,市政协常委就此开展专题调研和监督性视察,呼吁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打好配套政策组合拳,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共享平台建设,催生一批市场化科技服务机构,激发市场动能,为全市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加优良的“空气”“养分”和“土壤”。

民企创新主体基础薄弱

讯之美的视频联网共享平台。(资料图片)

不久前,市内某街道发生了一起车内财物盗窃案件,传统的摄像头只捕捉到了嫌疑人并不清晰的脸部画面,这给案件侦破带来了很大困难。后来警方借助讯之美的大数据平台自动调用多组视频资料,完整还原了嫌疑人活动轨迹,并通过人脸多角度识别,获得了清晰的嫌疑人照片,并最终完成抓捕。

而这,仅是讯之美提供安防支撑的案例之一。记者从位于南岸区茶园国家物联网基地的讯之美物联网服务有限公司了解到,这家2012年落户重庆的高科技企业企业,专注于提供公共安全物联网解决方案及安防运营服务的创新。几年来,联合公安部门、哈工大、邮电大学、华为等合作伙伴共同组建了“视频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共享应用开放实验室”,自主研发“云盾IOT终端”、视频大数据共享服务、雪亮工程服务三大平台,获得了20多项软件著作权及公安部权威机构检测报告。

通过技术和运营模式的不断创新,讯之美逐渐在市场站稳脚跟,其业务在重庆,以及四川的西昌、乐山展开,逐步走上规模化良性发展道路。

但总体而言,全市大部分民营企业仍然从事传统产业,且多是为核心企业配套生产或服务。如讯之美这类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并不多,民营新产业新业态总体还处在成长期,规模体量较小,缺乏牵动性、引领性龙头企业。同时,多数民营新兴产业企业还处在“单打独斗”阶段,缺乏上下游企业配套,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不强。

市工商联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18年底,全市民营经济总体上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四多四少”问题突出,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不到9.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最具代表性的创新型企业——独角兽企业为例,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推出的《2018年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我市2018年独角兽企业仅有中科云从和猪八戒网两家,远远低于北京(87家)、上海(41家)、广东(27家)、浙江(24家)、江苏(8家)、四川(4家)。

民企人才引进难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中央空调大型冷水机组生产基地之一。记者走进其在南岸的生产基地,看见9.9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离心机、螺杆机以及配套内机产品生产线有序运转。

令该企业负责人颇为自豪的是,该公司在离心压缩机和远程监控系统、移动终端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和突破,同时生产车间有多个国际一级科研实验室,国内首创离心压缩机电机试验台,亚洲地区范围最宽、测试冷量最大可达到8800kw的测试平台,一级最大测试冷量1200kw的风冷螺旋杆机组性能测试中心。

“目前,重庆美的已经申请了326件以上专利,授权202件,其中发明专利超过了45%,海外专利申请超过30件。”该负责人坦言,这与地方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重庆美的成功申请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并通过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项目,获得了南岸区以及重庆市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在科技研发投入上获得了15%的加计扣除,每年可实现超过300万元的税收优惠,为研发投入提供了资金支持。

与科研取得的成绩相比,这位负责人仍旧为人才引进难发愁。事实上,去年以来,我市在解决人才难上也采取了很多举措——实施“三百”科技领军人才、“双创”示范团队、引进海内外英才等人才专项,实施基础科学与前沿探索研究等科技计划和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支持计划,累计遴选市级科技领军人才154人、创新创业示范团队262个,累计引进高端外国专家15名,全市国家级科技创新人才达到608人。

“我们现在人才引入的压力还比较大。”这位负责人举例说,重庆公司需要180名科研人员研究磁悬浮,总部的科研人员不愿意过来,只有60人在重庆这边。

该负责人表示,在人才支持政策方面,重庆政策更多是支持长江学者这类高端人才,人才优惠政策门槛高,发挥关键作用的中端骨干人才由于达不到我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要求,难以享受到人才政策补贴。同时人才引进政策多采取直接资金补贴或者团队项目奖金方式发放。

“其实对于企业高管或是公司大学生,可能在乎的不是说一年能给多少钱。”这位负责人说,美的建立了全球创新中心,人才引进标准都是“985”院校的硕士和博士,同时还有10%的海归。美的总部之所以引才顺利,除了个人所得税优惠力度大之外,还与人才住房的政策相关。

对人才引进难深有同感的还有重庆市巨邦辰源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强。他认为,人才缺是一个普遍现象。当时当下各方政策和企业,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企业现在存量的问题,增量说得比较多。科技创新是一个“高大上”的问题,需要高端人才引领,但是科技创新更需要企业技术人员来实施。他建议能否推广现有高校科研机构在行业中认可的技术,同时通过依托高校、园区、行业协会等机构,建立本土人才继续教育提升体系,加大对存量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让本土人才开阔视野、提高专业水平、提升创新能力。

培育创新型企业既要重招商又要重扶持

视察调研中,大家普遍感到,当前我市民营企业创新难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创新政策不够完善,扶持政策上下整合不足,针对性不强,配套性政策跟不上;创新主体基础薄弱,全市科技型企业数量偏少,企业研发投入总量不足,产业链低端低效,科技成果转换效率较低;创新人才支撑不足,人才服务信息平台不健全,高端人才较为匮乏,人才培育力度不够,且民营企业用人成本较高;创新保障有待提升,缺乏平台共享机制,基础技术平台不足,创新平台不强,创新企业难产生;创新市场活跃度低,缺乏有实力的科技创新投资基金,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不强。

市政协常委建议,培育创新型企业既要重招商又要重扶持。要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对已经不适应现行状况的,重复、浪费政府资源的政策进行修改和废止。同时打好配套政策组合拳,强化政策制定精准性,强化财税、土地、金融、社保医疗、教育、住房等综合配套,增强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应完善培育链条,持续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落实好以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资源要素,通过政府扶持引导,摆脱目前多数民营新兴产业企业“单打独斗”的现状,聚合上下游配套企业,链接研发、投入、产出环节,有针对性地培育产业链条。

应强化人才支撑,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人才资源市场,实行与国际科研机构接轨的人员聘用制、薪酬灵活化等模式,推动高端人才培育与自由流动。同时锁定中端人才,制定中端骨干人才专项引进政策,满足企业共性需求。

不断优化创新服务,强化共享平台建设,壮大一批公共研发检测平台。各职能部门在做好市场监管的基础上,加强对科技企业精准的分类指导和政策辅导。

进一步激活市场动能,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市场,增强合作和交流,为本土创新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协同发力,催生一批市场化的科技服务机构,引导社会资本创新科技金融。

重庆日报记者 戴娟

原标题:如何破解民营企业创新难——优化创新生态 激发民企创新活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