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俊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副教授罗俊,是一位“痴狂”的收音达人,十多年来,一边为电影进行声音设计,一边收集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能唤起人们的好心情,“人文”的声音能勾起对故乡的记忆。从去年开始,经过10个多月的前期录制,他为重庆大学制作了全国首个高校“声音地图”,让校友们通过网络听到母校每个角落的声音,勾起大学美好的回忆……
收集了十几万条声音
罗俊今年37岁,从小就非常喜欢各种声音设备。“从我记事起就特别喜欢听收音机、录音机、磁带。”罗俊说,那个年代磁带式随身听非常昂贵,等他稍大点后,家里才舍得为他买一台带录音功能的磁带录音机。
兴趣的驱使,罗俊2007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也是电影声音创作。
“为音痴狂”的罗俊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声音:“我去过新疆的红其拉甫,内蒙的二连浩特,甘孜州藏族自治区等。另外,跟随剧组去荒山野岭拍戏时,也会趁空骑车去周边古镇或者原始森林收录声音……”
罗俊比较喜欢自然和人文的声音,他觉得这些声音能让人冥想和回忆,“只有真正在一个地方沉下来,周围的声音才会逐渐显现出来。”罗俊说,清晨开门声、吆喝声,白天的放牧声、风吹声,晚上的虫鸣声、琴声,可以让你用听觉去感受一个城市的呼吸和脉动……
“一段好声音可遇不可求,你去一个地方许多次,才有可能录到一次。”罗俊说,他习惯性的带着便携式录音机,穿过大街小巷,采集一些有意思的声音,方便以后的电影创作。
经过多年的收集,罗俊与他的团队已经收录了几十个类别不同的录音共十几万条。
电影声音的幕后“大师”
△罗俊讲解声音设计
罗俊的工作室里,有为电影进行声音设计的全部专业设备。记者了解到,一部电影的声音设计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作,在拍摄电影时,因为环境的嘈杂,道具的差异,演员的表演等,同期声的使用率有时并不高,因此需要声音设计来对电影的声音进行重组,进行艺术化加工。而罗俊的工作就是如此,给电影设计完美的声音效果。
上游新闻记者看到,拟音棚里放着许许多多奇怪的物品:砖头、木板、草席、鹅暖石、高跟鞋、安全帽、自行车……这些都是拟音时需要的物品。罗俊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即便是很简单的一段人走路的声音,因为性别不同,环境不同,情绪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声音,这些都需要声音设计这道工序来完成。
△罗俊的学生在拟音
不仅如此,声音设计还是一道非常复杂的工序,一个普通场景少的需要几十个声音轨道,一些复杂的大场面,则需要上百个声音轨道。
罗俊解释说,电影中的声音一般分为对白、音响和音乐三个部分,最复杂的是音响这一部分,不仅要呈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音,还需要特殊的效果体现。比如说,战争片中枪战的声音特效不能仅仅是“突突突”的声音,包括枪的上膛声、枪声,子弹打入沙袋、墙壁、钢盔帽上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
△工作中的罗俊
“这些声音是平时我们听不到,极为夸张的声音,其目的是将声音具象化,艺术化,让人一听到这些声音,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罗俊说,一部电影的声音设计至少要制作好几个月,一些场面大的电影,甚至要花半年时间。
他相信声音可以传承
大约两年前,一个朋友找到罗俊,希望罗俊能为他的“老重庆”摄影作品加上一些音频,让画面有立体的感觉。
当罗俊开始收集各种各样老重庆的声音时,却发现因为城市发展太快了,重庆的市井文化已经逐渐消失在世人的眼前,很多声音已经很久没再我们的耳边响起过了。“这些环境音是不能再创造的,也不能虚构的。”
罗俊去了许多古镇,希望能拾起部分消失的声音。甚至每周利用休息时间,骑摩托车到一些偏远的地方收集声音。
在对这些声音进行梳理时,罗俊有了新的想法,决定要制作自己的“中国地理信息库”。以后,打开手机点击地图上的不同位置,就可以听到不同地域的声音。
罗俊认为声音是可以传承下去的,“当听到一些乡音时,我会想起小时候与外婆在一起的日子,我相信其他人也一样。”
今年是重庆大学90周年,罗俊特地完成了全国高校首个“声音地图”,上面有重庆大学校园的各种自然、人文、历史的声音,重大的校友们身处世界各地,也能感受到母校熟悉的人文氛围。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付迪西 摄影 刘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