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论场 > 正文
今日评论速览 | 涉嫌欺诈的有奖销售该管管了
03-24 10:45:53 来源:上游新闻

3月24日国内主流媒体观点聚合:

涉嫌欺诈的有奖销售该管管了

近日,福建省消委会组织20名消费体验测评志愿者进行了优惠福利栏目体验。志愿者测试了中国电信营业厅微信公众号的幸运抽奖子栏目,结果发现全部抽中一等奖“扫地机2300元优惠券”。领券后只要380元即可领走扫地机,但实际上这些奖品存在诸多问题。正如报道中指出的那样,有不少人在微信公众号,甚至是正规机构、企业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发现所谓的幸运抽奖链接并幸运地抽中“一等奖”。但这样的无门槛中奖无非是诱导消费者购买高价产品。对这种极具诱惑性且明显具有欺诈嫌疑的营销方式,相关部门不该置之不理,而应严肃惩戒违规行为并整治乱象,让市场中少些“陷阱”。

之所以对有奖销售进行严格的规范,主要在于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避免消费者掉入商家精心设置的“陷阱”中。根据《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经营者折价、减价,应当标明或者通过其他方便消费者认知的方式表明折价、减价的基准。未标明或者表明基准的,其折价、减价应当以同一经营者在同一经营场所内,在本次促销活动前七日内最低成交价格为基准。而报道所提到的有奖销售中的所谓原价和折扣价根本没有相应的参照基准,或者系虚构的,可见其属于欺诈营销无疑。光明网评论认为,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乱象,监管部门应当介入调查,有针对性地予以惩戒,让始作俑者承担责任。这样方能肃清乱象,为消费者“填坑扫雷”,让消费者不再被各种骗局“割韭菜”。

不能放任“药驾”危及生命与安全

据《北京晚报》报道,3月20日河北邯郸发生一起汽车冲撞路人事件,造成4人死亡,多人受伤。当地公安局通报称,肇事嫌疑人因超量服用某镇痛类处方药,酿成车祸,目前该人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已被警方刑事拘留。近年来,因“药驾”引发的交通事故不在少数。从社会危害程度看,“药驾”与“酒驾”“毒驾”并没有太大区别,但受到的惩处往往较轻。客观而言,只要没有造成严重的伤亡后果,“药驾”一般不会触犯刑法进而构成犯罪。这也是“药驾”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坊间要求“药驾”入刑的呼声很高,但“药驾”的判定远比“酒驾”复杂得多。以“药驾”的检测为例,涉及的药品种类繁多,检测程序也十分复杂,不可能像酒驾一样吹吹酒精测试仪便可轻松鉴别,而且随着各种新型镇痛类药品的出现,这种判定和检测会更难。

工人日报评论认为,“药驾”鉴别难是事实,但不能因此放任其成为交通肇事的隐患,威胁诸多公众的生命及公共安全。治理“药驾”既需要事后的严惩,更需要关口前移,堵住源头。比如,是否能够完善立法,扩大驾驶限制药品的范围,将更多可能影响驾驶安全的药品纳入其中,同时加大对“药驾”的处罚力度。而除了法律上的规定,还有一些可行的做法应该尝试,比如,医院要更加注意对患者服用药品的指南和提醒,服药者也要有遵医嘱、看药品说明书的自觉和习惯——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假病历卷土重来,平台治理不能只做表面功夫

假病历一份100元,诊断证明一份120元,一份假冒三甲医院的体检报告180元,还可提供盖有假章的发票……近日,南都记者调查发现,网络上存在一条买卖假冒医院相关证明文件的灰色产业链。在百度贴吧和一些电商平台,很容易搜到相关卖家。

医学文书的造假,严重危及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投机取巧乃至违法犯罪大开方便之门。在大数据早已普及的今天,平台要发现类似售假店铺和隐藏的地下交易,其实也并不难。通过对相关的关键词做一些延伸和拓展,以及日常巡查,不难把漏洞补上。另外,对于医学文书造假,一些医学机构恐怕也难辞其咎。据报道,有的售假者可以指派人员,到线下代替买家体检。这说明一些医学机构的身份审核,可谓漏洞百出,形同虚设。

澎湃新闻评论认为,无论如何,医学文书的造假不能再泛滥下去。从医疗机构、网络平台到执法部门,都应当警惕这一地下灰产的蔓延。医疗,是人命关天的领域,对医学文书的监管,理当拿出医药监管同样的力度,对任何造假行为都零容忍。

餐厅的“小动作”,注定是顾客的“哑巴亏”?

日前,《人民日报》曝光了一些餐厅的乱收费现象,顾客结账时拿出账单一看,各类名目的“茶位费”“餐具费”“开瓶费”并不鲜见。霸道收取茶水费、变相收取餐位费、不明所以的综合服务费……花样百出的收费名目,涉嫌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想减少上述乱象,消费者提高维权意识和能力,可谓十分重要。首先,消费者要知道自己在就餐时享有的合法权利。对于餐厅一些乱收费的做法,要坚决说不,不能因为自己“受损较少”而宽纵不合理现象。

消费者在维权时,可以采用网络曝光的方式,如今社交媒体发达,不论是顾客发视频吐槽糟糕的就餐体验,还是在一些点评类App上通过评分给商家反馈,都能起到倒逼商家改进服务的作用。另外,消费者在权益受损时,还可以拨打热线电话,向市场监管部门及时反映问题,或者向媒体投诉有违规行为的商家,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中青评论认为,一家餐厅若想长期发展,就需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只看一时的利益得失。在一些“小钱”上伤害消费者,只会损害餐厅的声誉和口碑。

打击“吃瓜”乱象背后黑产,要抓住“牛鼻子”

近期,《半月谈》披露,看似瓜熟蒂落的网络“吃瓜”现象背后,暗藏着种瓜、喂瓜、传瓜的黑产一条龙。互联网环境复杂,确有不法分子在利益驱使下,利用人们的吃瓜心态,顺利把“假瓜”“烂瓜”包装成“铁证”,制造舆论话题,煽动网民对立,加剧无底线恶意竞争。

遏制吃瓜之风泛滥,要抓住治理乱象的“牛鼻子”。要对黑公关首恶必办,对因造谣诽谤造成巨大名誉、经济损失的,被逼迫“社死”,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要有案必立,有案必追;对部分窝藏包庇种瓜、传瓜、网暴一条龙的网络群组、论坛社区等重点环节,坚决关停;对那些为骗取流量,频繁在网上制造一些舆论话题,蹭炒热点事件,煽动网民对立的MCN机构,应公示并令其坚决整改。

遏制吃瓜之风泛滥,也需要网民们的自律。正如一位网友留言所说,愿我们都能始终保持独立思考能力,不被“吃瓜流量”所裹挟,不做“雪花”,不轻易“热泪盈眶”,树立起正确的三观,以法律以道德为准绳,不偏听偏信不随波逐流,做理性清醒的正能量一份子。

上游新闻评论编译部综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