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过大年:骑龙背、跳板凳、上天梯,非遗“北泉板凳龙”给重庆人民拜年了
02-16 11:42:26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咚咚锵,咚咚锵……”跟着锣鼓声,举着彩球,托起扎有龙衣的板凳。恰逢春节,近日,北碚区澄江镇北泉村进行了迎新春、贺新年的板凳龙表演,也用这种方式,来向全市人民拜年!


年龄跨度大 高难度动作令人咋舌

据了解,表演者都为北泉村村民,年龄最大的64岁,最小的13岁。表演队伍可根据场地大小进行变动,此次表演为标准的为6根板凳。两女一男耍一根板凳,板凳前脚由两女分别握住,示为“龙头”,后一男双手握住板凳后脚,示为“龙尾”,在1名“逗宝人”的带领下进行表演。

“在板凳龙表演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逗宝人了,我啷个逗,他们拿板凳的就啷个耍。比如说,我把彩球举向右边,他们就要把板凳凑过来抢,而且锣鼓的节奏也要跟着我来。”板凳龙第五代传承人王文祥说。

上游新闻记者现场看到,周围围观的村民看到如此高难度的表演动作,不由地都为表演者们捏了一把汗,拍手称快。


源于“细娃”耍板凳,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北泉板凳龙作为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据调查,板凳龙主要起源于小孩以板凳代替龙具,模仿大人玩龙,当地民间也有“大人玩龙灯,细娃(小孩子)耍板凳”之说。

“我们北泉村被称为板凳龙之乡,不管是小孩、大人、老人都喜欢玩,会玩板凳龙的人,往往是一家人,俩爷子、三娘母、俩父女操起板凳就可以玩个把小时。”北泉村村委书记龙天真说。

据龙书记介绍,板凳龙是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又直接在村民中传授、传播。它步法简单,动作易学,因此有“家家有板凳、户户可玩龙”之说。每逢节假日、乡村赶场、店铺开张都要请会玩板凳龙的人前去助兴,热闹一番,也成为了迎新春、贺新年表演中最精彩的看头。


64岁的“逗宝人”:想把板凳龙传承好

黄背心、龙纹裤,舞着彩球踏上板凳重成的梯子上,再纵身一跃,这位动作敏捷的逗宝人叫王文祥,是板凳龙第五代传承人,今年已经64岁了。“今年是我耍板凳龙的35年了,这个对于我来说不仅锻炼了身体,更主要是他们愿意看我耍,我也就开心,我现在的心愿就是怎么把板凳龙传承好,之前也去教了澄江小学的老师和学生。”

据悉,澄江镇95%的居民都喜欢耍板凳龙,仅澄江镇中心小学就有少年传承人1200余人,组建“千人板凳龙队伍”,澄江镇辖区内的11个村2个社区和周边地区固定传承群体3.5万人,开展活动率85%,人数参与高达90%。

在表演队伍中,还有一名15岁的初中生,“我是从小学3年间就开始学板凳龙了,今年是第6年,跟我一起表演的都是认得到的婆婆爷爷,每年跟他们一起玩板凳龙迎新年我觉得很开心,爸爸妈妈也很支持我”林靖翔说。


不断创新发展,影响力不断扩大

据北泉村龙书记介绍,现在的板凳龙表演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创新和发展,还移植川剧锣鼓曲牌,形成现在板凳龙4/4拍的伴奏音乐。

在原来的舞蹈动作上,发展出“大、小板凳花”、“跳板凳”、“踏龙背”、“骑龙背”、“上天梯”、“跳龙”、“龙缠身”、“群龙抢宝”等几十个花头套路,充分挖掘“逗宝人”的喜剧元素和表演技巧,探索、编排出“滚宝、抛宝、亮宝、藏宝、舞宝、磨盘腿藏宝、穿龙腹、鱼跃抢宝、踏龙背、骑龙、引龙”等动作。

“我们以前用的板凳都是那种老八式板凳,很重,而且没得龙衣装扮,现在我们对板凳进行专门的改造,给它扎上龙衣、用红绸扎的泡花做龙头,这样表演起来就很好看了。”

北泉村板凳龙组建有专门的表演队伍,多次参与市级、区级表演比赛荣获一等奖,北泉村也因此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据统计,北泉板凳龙累计观看次数达到了15万人次。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