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铁作笔,葫芦成纸!古稀老人在葫芦上烙画十年,带着老伴看天下
12-18 14:58:23 来源:上游新闻-慢新闻

渝中区化龙桥临江佳园小区有位69岁的“葫芦爷爷”——张居常,眼镜厂退休后迷上了在葫芦上烙画。十年时间,两千多个葫芦烙画,“葫芦爷爷”张居常在葫芦上捯饬出了“名堂”。一个爱好,“烙”成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且还将自己的葫芦烙画带到全国各地参展,带着老伴看天下。

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一把烙铁,一只葫芦,老人竟烙出了大千世界,烙出了晚年幸福生活。

掉进了葫芦“窝”

“葫芦” 谐音是“福禄”,在讲究口彩的传统文化里,葫芦有着很好的寓意。

几大箱葫芦

在化龙桥临江佳园小区向居民打听这位“葫芦爷爷”,大家指着小区门口旁边的一栋楼,都竖起大拇指。

作品阵

走进张居常老人的家,就像掉进了葫芦“窝”。从桌上到窗台,再到电视柜和书房里,林林总总摆着近百个葫芦烙画作品和半成品。大到三四十厘米高,小到花生大小。

最小的葫芦上要烙一个米粒大的印章,字还得清楚

葫芦上,景物瑰然的山水,苍劲有力的古诗词,形态各异的人物,活灵活现的鸟兽……即使像花生大小的葫芦上,人物的一颦一笑,作者的款识都清晰可辨。

不是知道此行的目的,绝对以为这些山水、人物以及书法是画上去的。69岁的“葫芦爷爷”虽不是动画片里的模样,但是看着记者对着这一群“葫芦娃”啧啧称奇,张居常充满了自豪。

“这是我们常见的亚腰葫芦,这是鸡蛋葫芦,这是梨形葫芦,这是苹果葫芦……”葫芦“窝”里的各种“葫芦娃”开了记者眼界,也打开了张居常的话匣子,“现在方便多了,这些葫芦都是老伴给我网购的。” 

十年前的信心

不过“葫芦爷爷”张居常并非专业画家出身,他的职业和葫芦烙画甚至“八竿子打不着”。他是一位眼镜厂的退休工人,“真正从事葫芦烙画还是在退休以后。”

平时还创作一些烙画作品

张居常逼仄的工作室里摆放了很多烙画和手稿,门口的橱窗里有一幅烙画,画上的人物是张居常已逝的父亲。“这幅烙画是纪念父亲的,他是我的引路人。”

父亲传下了技艺,做幅画纪念

“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爱好美术工艺。受父辈的影响,从小也爱好画画。”张居常说,当年听父亲说过烙画的方法,没有烙铁,而是用香前面点一根钢针就用来烙画。“几百度的高温,稍有不慎,手上就全是泡。”

后来,空闲之时,张居常也摸索着创作父亲嘴里的葫芦烙画。“本地葫芦难得,当时在农村看见一只葫芦,如获至宝,赶紧买下来。”

爱好,就像橱窗里的画像或者儿时的情结,偶尔拿出来晒晒太阳。但是功力有几分?他人的认可度有多高?张居常没底儿。

2006年,在老伴唐大明老师的帮助下,张居常参加了在大礼堂三峡古玩城举行的一次工艺美术展,藏在家里的“葫芦娃”第一次走向市场。

“当时我带了5个葫芦烙画,卖了一个葫芦烙画20元。”张居常说,来我们这儿看的人很多,觉得葫芦上烙画不可思议,新鲜。“买我葫芦烙画的买主姓谢,当时葫芦上烙得一只孔雀,谢先生说我烙得栩栩如生,后来他还来我家里买过一次。”

获得的荣誉

虽然卖葫芦烙画的钱还不够250元展位费,不过张居常有了信心,认识了朋友,得到了建议。第二年,张居常受邀参加了在南坪举行的重庆市工艺美术展,71只葫芦烙画抢购一空,只剩4只。

从此张居常在葫芦烙画界有了名气,加入了重庆市工艺美术协会。 

功夫在“力”上

在重庆,烙画并不少见,不过葫芦烙画少见。这十年,张居常在江湖上“烙”出了地位。去年,张居常的葫芦烙画还获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是第一个葫芦烙画市级非遗项目。

张居常“开山立派”,自然成了葫芦烙画的掌门。

葫芦烙画怎么画?哪些地方最考人?

张居常坐在桌前开始“秀”绝技,布满皱纹的手上到处是小伤口,发红的烙铁碰上抛了光的黄色葫芦外衣,一股白烟腾腾升起,飘过张居常的镜框,让人不经联想到烧红的火钳烙在猪皮上的感觉,只不过没有“滋滋”声。

平时从书画中汲取素材

“烙画是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在古代,工匠们用铁针在火中烧红后,在木板上刺、烫,使木质焦化,所留之焦痕为“墨”,画面自然大方,艺术风格独特。”不同于父辈的工艺,现在,那个铁针“画笔”成了改良后的电络铁。

电络铁买回来,用矬子将烙铁头矬成尖沟形,搭配国画中的勾、勒、点、染、白描等手法,这样就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艺术表现力不输纸上。

一大把各种电烙铁

张居常桌子上,四五把烙铁头有粗有细,就像国画家不同型号的画笔。“渲染用什么,勾描用什么,都有讲究,这十年,我也用了不下100个烙铁头。“

在书房一角制作葫芦画

“葫芦烙画分为打磨、抛光、作画等几步,先将葫芦打磨细致后,再抛光,然后再用铅笔描绘出图案,最后便用电烙铁照着图案烙画。”张居常说,葫芦表面是弧形,相当于在点上作画,而不是平面作画。“因此,电烙铁的火力,创作者的用力度,在某个点上停留多少时间,是一个葫芦烙画最关键的地方。”

制作难度高的黑底色作品

“另外还考眼力,眉毛、胡须、头发等细节,一旦用烙铁画错了一笔,便全盘皆输,很难再绘出神韵。为了表现人物头发的质感,只能用烙铁笔尖耐下性子轻轻下笔,有时几根发丝要画数十笔。”张居常告诉记者,完成一幅体型较大的葫芦烙画要10天左右,小的半天也能完成。 

带老伴看天下

一屋子“葫芦娃”,张居常最得意的是“黑娃”,那是张居常的独创。

“别看这个葫芦小,完成一个烙画要花一周时间。”张居常拿着一个全身墨色的葫芦,一朵硕大的黄色牡丹花在墨色的村托下格外耀眼。“牡丹的颜色是本色,黑色是烙铁头处理过三次的颜色,有点像篆刻里的阳刻。”

最受欢迎的《寿》作品

张居常的葫芦烙画卖的便宜,高的不过千元,便宜的几十块都有。用他的话说,给个工时费就够了,“最大的百寿图,用了十几天的时间,按一百块钱一天计算,也就千多元。”

“这些年烙了多少个葫芦烙画?”“2000多个总有吧。”张居常说。

“卖了多少钱?”记者继续问,“有20万吧?”,两位老人没说话,看着记者笑了笑。

“反正去了不少地方参展,展位费、路费、食宿费加上去游玩的开支够了。”

自从加入了重庆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国内各城市举办的工艺美术展,张居常每年都会参加两三次,每次带去的200多个葫芦烙画作品都会塞满两个行李箱。老伴唐大明成了他的“后勤部长”。

“扬州、福州、东阳、深圳、成都、凯里、张家港……都去过。”说起这些年带着老伴走过的地方,张居常快乐地像个孩子。“每次去参展的地方之前,老伴都要做好攻略,参展完了,一定去看看。”

“我能坚持葫芦烙画创作,多亏了老伴儿。”张居常说,之前一家人的住房很小,自己画葫芦放葫芦占地方,理解他的妻子从来都没有抱怨过,“不但如此,因为我不会上网,烙画用的白葫芦也都是她帮我在网上购买的,保证我创作的原材料不断。”

上游新闻-慢新闻记者 何浩 毕克勤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