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消息,工信部今日(3月18日)发布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开展汽车企业芯片需求及汽车芯片产业技术能力调研,联合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等关联行业研究发布汽车芯片标准体系。推进MCU控制芯片、感知芯片、通信芯片、存储芯片、安全芯片、计算芯片和新能源汽车专用芯片等标准研究和立项。启动汽车芯片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环境可靠性、电磁兼容性等通用规范标准预研。
众所周知,汽车芯片行业壁垒比较高,芯片要通过各项标准检测和认证,然后才能“上车”。一般来讲,一款芯片需要两年开发时间,认证还需要两至三年,进入产业链后拥有五到十年的供货周期。所以,在严格技术标准和超长供货周期下,芯片企业、汽车电子厂商和整车企业形成了强绑定供应链。
而国内缺少健全的汽车芯片标准体系,上下游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语言,更多是借鉴国际使用的标准做汽车芯片测试、评价。目前,AEC-Q系列认证是芯片设计企业进入汽车领域的必经之路。AEC全称为汽车电子协会(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uncil),是1993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发起建立的标准化机构。
标准化体系助力完善国内汽车芯片供应链
眼下正值建立标准体系的机遇期:
一方面,中国有着庞大的汽车市场,且电动化、智能化进程日新月异,而国际标准大多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演化而来,目前很多新技术要求没有容纳进去,一些新部件技术要求无法体现。
另一方面,而2020年下半年以来,汽车“缺芯”问题开始显现,如今供给形势依然严峻。产能紧张和供应链缺乏弹性等“先天性”问题是主因。缺芯背景下,国内整车厂从稳定供应链角度出发,积极拥抱国产芯,但我国国产车用芯片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需要从国家层面出发,完善整个产业的生态链条,包括标准体系、设计、测试、认证、流片、应用等。
而标准化体系有助于加快完善国内汽车芯片供应链。正如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邹广才此前所说,标准体系是衔接、统一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语言。只有建立了标准体系,产业上游才知道按照什么标准进行设计,下游才知道按照什么标准选用芯片,“国内目前还没有复杂汽车芯片的流片生产线,现在关键汽车芯片,比如16位以上的MUC、SOC这类芯片,都是到其他地区去流片,我们应该有这种底线的保障能力才行。”
目前,汽车芯片已广泛应用于动力、车身、座舱、底盘和安全等诸多领域。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单车芯片数量将超过1400颗。
未来,汽车芯片本土供应商有望受益于标准化规则及广阔的市场需求。平安证券分析师徐勇表示,国内芯片厂商自身正在发力,功率、MCU等有望率先突破:时代电气、斯达半导和新洁能等公司,车规级功率半导体产品的渗透率正在提升;国内厂商在32位MCU上已经开始有所建树,包括杰发科技、比亚迪半导体等。另外,兆易创新的核心产品线为存储器、32位通用型MCU等,也被该分析师重点推荐。
相关工作早被提上日程
在汽车行业标准化方面,全国汽车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简称“汽标委”)是国内唯一技术性机构,2021年12月底,汽标委与电磁兼容分技术委员会联合智能网联汽车、电动车辆等相关分技术委员会成立了汽车芯片标准研究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
现阶段,工作组共有88家成员单位,其中整车企业23家、零部件企业43家、技术机构及高校22家。
工作组去年底召开了一次线上会议,由中汽中心标准所朱彤主持,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技术机构的一百五十余位专家参会,其中包括:比亚迪、理想汽车、宁德时代、博世、上汽大众、福田汽车、禾赛科技、芯旺微、芯驰科技、苏试宜特、艾瑞光电、东风汽车、芯洲科技、斯凯瑞利、苏州国芯等。
原标题:汽车芯片标准化进程提速!工信部划重点 明确七大细分品类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