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消息,稳增长迫在眉睫!
5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
会议指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许多市场主体十分困难,要加快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政策并加大实施力度,按照总体思路和政策取向采取一揽子针对性强、有力有效的区间调控举措,稳住经济基本盘。
这一大背景下,会议决定在财政、金融、产业链供应链、消费投资、能源安全以及失业保障等六个方面,共计实施33项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罕见的将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前至周一。
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看来,一揽子政策的背景在于,今年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类市场主体面临经营困难与挑战,同时,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处于历史新高,国内稳就业形势复杂,各项原因使得国内稳增长、稳就业具有紧迫性。
财政货币政策继续发力
此次一揽子计划,包含了政策的方方面面,其中,财政和金融政策仍是本次国常会的重点。
在财政政策方面,会议提出,在更多行业实施存量和增量全额留抵退税,增加退税1400多亿元,全年退减税2.64万亿元。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5个特困行业缓缴养老等社保费政策延至年底,并扩围至其他特困行业,预计今年缓缴3200亿元。
按照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的安排,今年留抵退税规模约1.5万亿元,重点支持制造业,全面解决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留抵退税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更好地减轻企业负担,留抵退税政策不断加快落地。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经为企业减轻税费负担和增加现金流超过1.6万亿。其中,4月留抵退税规模达到8000亿元,实施进度超出预期。8000亿元留抵退税的集中释放,对4月当月财政收入带来约37%的减收幅度。
此外,在财政明确将承担今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生今年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外,本次会议进一步加码了财政稳就业力度,将失业保险留工培训补助扩大至所有困难参保企业。
在金融政策方面,会议强调,今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
“当前,我国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5亿户,绝大部分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稳住小微企业,就是稳住了中国经济。”周茂华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市场人士看来,增加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比例,“量价并举”,引导银行持续增加小微企业贷款,帮小微企业走出困境,这对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十分重要。
一个亮点是,不仅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此次会议还针对货车车贷、遇困个人房贷消费贷,支持银行年内延期还本付息,其中,汽车央企发放的900亿元货车贷款,要银企联动延期半年还本付息。
在此之前的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今年国有大型银行新增普惠小微贷款1.6万亿元,引导银行主动加强服务;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合理续贷、展期、调整还款安排,免收罚息。
“现在,要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确保货币总量合理增长,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加大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和重点新兴领域支持力度。”周茂华表示。
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3.54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总额20.5万亿元,同比增速21.64%,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0.6个百分点。
多地发放消费券促消费
促消费方面,5月23日国常会提出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等。
“近期,各类促消费措施尚在密集发布、落实中,对消费的提振,需要紧密跟踪后续实施节奏和力度。当前居民面临的收入和消费场景等约束不同下,本轮促消费措施并非过往的简单重复,除了加大直接刺激外,促进消费能力和消费场景等恢复也非常重要,进而推动县域和农村消费、线下服务类消费等修复。”国金证券首席分析师赵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4月以来,国务院多个会议部署促消费措施,从供需两端促消费。
在他看来,按照促消费的方式可分为需求端和供给端措施。需求端措施包括,消费券、消费补贴、汽车购置税减免等直接措施,及稳就业、增加收入提高消费能力等间接措施;供给端措施包括,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线下活动的影响,及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专项债支持消费基建等。
地方层面,4月初至5月下旬,至少有16个省27个相关地区出台促消费措施,计划投入约53.4亿资金用于发放消费券、购物补贴等,消费券实际补贴力度或在10%左右;其中,广东、浙江等资金投入规模相对较大。
“相较2020年,本轮促消费力度或更大,加大对汽车、家电等耐用品消费刺激。时隔五年,中央再度出台汽车购置税减免相关措施,阶段性减征规模600亿元。地方促消费资金投入规模相对较小,目前低于2020年3月至5月中旬的约190亿元;但当前统计的促消费地区数量明显少于后者、后续不排除更多地区推出。”赵伟表示。
原标题:稳经济措施:2.64万亿退税谁受益?53亿消费券发给谁?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