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消息,“邓稼先”、“原子弹、氢弹”、“两弹元勋”,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是初中课本里就讲过的知识点,每个人应该都知道其对于我们国家的意义。大多数人可能听说过他们当时“很艰苦”,却只有少数人,知道这个“艰苦”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了去感受这两个字的力量,央视记者在春节前夕走进了“两弹”的诞生地——“三线”建设时的902基地,现在的“两弹城”,多位我国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曾在这里工作过。
902基地院部旧址 现被称作“两弹城”
最近网上流行一句话:不要让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而在这里,“艰苦”并不是这段历史的重点,它背后从未被条件限制的“想象力”才是。
从戈壁滩到山沟沟,算人间天堂了
90岁的雷开学老人给我们讲述了他当年到这里之后的感受,他说,坐了几天的闷罐火车到了这里,车门才打开一道缝的时候,他就乐了。
“山真绿,好多的树,而且,这里海拔低,可以把米饭煮熟。更重要的是,不用担心天天生活在敌人定点清除的威胁下了。”
央视记者吴杰采访90岁的雷开学老人
902基地是从青海的戈壁滩上搬来的,和那里比,四川省梓潼县的山沟沟,算人间天堂了。没有任何抱怨,这里的人带着积极和乐观,做着最苦最难的事。
“靠山,隐蔽,分散,进洞,远看像村镇,近看像民房,大家要从附近的村镇里坐几个小时的车,才能凑到一起开一场协调会”……这并不能称作是体面的生活。强大的民族,除非是科研条件迫切需要,是不会让科学家藏在山沟里工作,过着一边做研究一边过种菜挑粪的日子的。而正是怀着“强我中华”的渴望,一群世界级的科学家才会甘愿待在这里。
902基地的厂房和实验室在青山环抱中
生活条件艰苦的科研人员家属
邓稼先手稿:“明天我要做一个小手术”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旧居,就在这里。
我们走进他的办公室,从摆设上,实在说不出什么东西来:只有一对沙发,一部电话,一台手摇计算机。
邓稼先曾在“两弹城”使用的办公室
还好,墙上这些邓稼先手写的字条,值得我们驻足留意。
“明天我要做一个手术”,思前想后,邓稼先在手术前,加了一个“小”。他不想让大家担心,但那时的他,已经罹患直肠癌晚期,工作人员说,他的血小板几乎完全丧失,体内不停出血,用年轻人能理解的话说,他的生命值一直在减少。
上面是另一张邓稼先的手稿,里面对病情也只说了一句话,“今天我打了化疗,打完挺不舒服的”。可能这是记者见到的,这位科学大家第一次,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病痛。而其他时间,他说的依旧只有工作。
因为他们 中国才有现在的模样
在上面这份邓稼先的手稿中,提到了“星球大战”,即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电磁轨道”应该指当时提出的电磁轨道发射技术。有人说,这是个对西方世界都有着“幻想”意味的科学发展规划;有人说,这个计划订得太高远,让当时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都望尘莫及。而邓稼先那一辈科学家,拿着一年仅有9000万的科研经费,却要跟踪这样一个高深的科技规划。
就在邓稼先写下这篇手稿的同一年,同样在这个山沟里的研究院工作的另一位科学大家——王淦昌和另外三位科学家共同向党中央上书,要制定中国自己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今天,我们把它叫做863计划。
我们能看到的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大型运载火箭,核聚变试验装置等大国重器,就是这份计划的产物。
核聚变试验装置“聚龙一号”试验时发出的电光
贫穷,并没有限制他们的想象力;贫穷,没有限制他们殚精竭虑为未来布局的战略眼光;贫穷,更没有限制他们把知识,青春,甚至生命贡献给祖国的决心;这些是,贫穷无法限制的东西。
我们不是怀旧,我们是要记得;我们不仅要记得,更要传承。
什么是三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础建设。因为建设的地点主要位于被称为“三线”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因此这场建设被称为“三线建设”。根据当时的地理划分,沿海边疆被称为一线,京广铁路以西的广袤中西部地区被称为三线,介于一线和三线之间的地区,则是二线。
为此,有超过400万人远离家乡,在“三线”落地生根。
这是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记忆,他们在“三线”坚守一生,只愿以一人之身成一国之事,全万家之福。
他们奋斗过的“三线”工厂,有些已经成为新一代大国重器的摇篮,也有些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原标题:央视记者走进“两弹城” 首次解密两弹元勋邓稼先亲笔手稿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