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重庆,温润凉爽,沙坪坝三峡广场步行街上人来人往。
周五的步行街,人相比平常总是显得更多一些,忙碌了一个星期的人们,在这个时候选择出来会友、休闲。忽然听得黄葛树下的说书人,那上下两片嘴皮不停地翻飞起来。声音传来,那几百年开外的故事,在这高科技超速发达的时代,竟然显得如此耐人寻味。
驻足观看、听得津津有味,然后拍掌叫好……沙区黄葛树下龙门阵时光如白驹过隙,黄葛树下的龙门阵,就这样一摆就是六十年。有人说,是因为故事让沙坪坝的这棵黄葛树显得特别有文艺气息,也有人说,因为有了这棵黄葛树才让这故事变得有味道,才能聚合起如此高的人气。
今年,是沙坪坝区“黄葛树下龙门阵”开讲第60周年,故事与黄葛树还将继续携手,演绎今后的岁月人生。 老艺术家曾令第在黄葛树下龙门阵表演
民间艺人的说书情结
要让喜欢故事的人都听得到故事
时光回到1958年,当时,四川巴县的说书艺人程梓贤举家搬到了小龙坎,这里的文化氛围深深地吸引了他。那时的说书艺人要去茶馆说书,须到文化馆开个证明,证明自己的身份。文化馆的馆长胡元臣早些年就非常赏识程老先生的口技,在为其开了身份证明以后,心里面下定决心,要让这位四方说书的艺人在沙坪坝多说几场,让更多的人都听到他说的故事。带着身份证明,程梓贤从磁器口文化站讲到了杨叉湾文化站,一站又一站,听他说书的人摩肩接踵,场面蔚为壮观。
已故老艺术家程梓贤是广场故事会最早讲述人之一
时间来到这年底,胡元臣终于圆梦了。程梓贤要去沙坪坝的幼儿园给小朋友讲故事,传统的《熊嘎婆》、《狼来了》、《乖宝宝》从这位老说书艺人的口里讲出来比爷爷奶奶讲出来给孩子们的震撼大得多。从那以后,孩子们听故事上了瘾,大人也爱听,通过这位专业说书人之口,故事就这样口口相传开来。就这样,大树下的故事会开讲了,这位民间艺人还有些说书的情结,那就是要让喜欢故事的人都听得到故事的声音。
爱听故事成为专业说书人
曾经有三千多人听他讲故事
“话说,从前有个糊涂县官,他为人父母官……”差不多60年的光阴过去了,曾令弟依旧记得自己在初中的时候参加重庆市首届工人调演讲的《糊涂县官》这个故事。说起这个故事来,那两眼炯炯有神,嘴皮子上下翻飞,就好像故事已经深深地嵌入到他的骨髓他的内心。
老艺术家曾令第从1961年走上广场故事会起,至今一直都活跃和关心此舞台。1961年,还是重庆特种电机厂工人的曾令弟因为人生的一个遗憾与读高中失之交臂,但这个倔强的小伙子却不服命运的安排,因为中学就爱好讲故事,这一特长被当时沙区总工会的张宗善和沙区文化馆的雷宗荣馆长发现,并作为一棵苗子精心培养起来。
“那会儿这里还有个影剧院,黄葛树就在影剧院大门旁边,我们的周末,就是在影剧院大门口给听众讲故事。”第一次站上这个群众的舞台,身后的黄葛树还没有如今这般枝繁叶茂,但很多住在周围的居民,每到周末,就会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
每到周末沙区黄葛树下龙门阵就会聚集上千市民驻足观看
“当时台下乌泱泱的三千来人,全部都是来听故事的。”最后故事在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曾令弟也在听众的掌声和建议中慢慢地成长为一代曲艺家,也收获了不少的弟子。
从爱听到爱说
黄葛树的韶华岁月见证这群人的成长蜕变
无传承则无创新。说书也一样,当台上的说书人一个个故事讲出来的时候,台下渴望拜师的人也络绎不绝。
重庆市曲协主席鲁广峰也是沙坪坝黄葛树龙门阵的故事员
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重庆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鲁广峰,当年也是这样一位爱听书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留在重庆工作的他,每个周末都很喜欢到沙坪坝听故事,故事里的戎马生涯就如同他在书中看到的人物,一个个地都鲜活了起来,听到高兴的时候,还会情不自禁地拍掌叫好。后来,鲁广峰开始尝试着创作,写出了包括《智斗海洛因》、《南山血案》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从沙坪坝黄葛树龙门阵走出来的笑星凌淋,深受市民喜爱。
而以“刘卫东”这个身份被大家广泛知晓的凌淋更是以能说会道、贴近群众的演技,被认可。回想当初走上这个舞台,曾令弟也很感慨:只要有兴趣,什么事情都是可以做好的。据了解,酷爱故事的凌淋以前总喜欢跑到黄葛树下听龙门阵,“那一拨包括凌淋、吴文等,现在都已形成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把我们巴渝地域的曲艺形式带到了更大更广阔的平台上。”
沙区文化馆党支部书记查婷说,根据统计,从1958年开始到今天,在沙坪坝区的这棵黄葛树下,讲过的故事已经超过4000余场,专题宣传故事1000余场次,讲演故事5000多个,吸引观众超过400万人次。
当年故事会培养出的老中青少故事员
60年来,“黄葛树下龙门阵”拥有了100余人的专业故事演员队伍和“爆裂种子艺术团”。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也有风华正茂的青年演员,还有稚气未脱的少儿演员,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老人临终前想听故事
曾令弟将故事会搬到灵堂
故事就是人生,人生才是故事的载体。
有这样一位听众,让人感慨故事的魅力,也一直记挂着他。2018年春节的一个周五,一位名叫卢明高的老人坐着轮椅,在女儿的推送下来到黄葛树下龙门阵前,认认真真地听起故事来。长期的生病已经让卢老爷子的耳朵听力有些下降,但他依然努力地听着、看着,感觉自己听明白的时候,脸上还会露出难得的笑容。
看到这位特殊的听众,曾令弟在讲完故事后迅速来到台下,“老人家,你喜欢听故事吗?”一来二去才明白了,卢老爷子已经是癌症晚期,在医生要求家人满足老人心愿时,老人提出来想要去听黄葛树下讲故事,“我爸爸来听故事,精神都好多了。”
连续听了几个星期,后来老人的身体已经不能外出了,得知老人的身体状况后,包括“黄葛树下龙门阵”的四位故事员决定把讲故事的地点搬到病房,让老人在病房里开开心心。
故事员在病床前为患者讲故事
终于,大家等来了一个不愿意听到的电话,卢老爷子女儿告诉大家,老人离世了。曾令弟说,自己的心突然“咯噔”了一下,电话打过去问了才知道,老人已经走了,走之前还在遗憾着自己没能再去听故事……电话挂掉,曾令弟的心情却不能平复,一场故事陪伴着春去秋来,也陪伴着别人的春秋冬夏,“我能不能再灵堂给他再讲一次故事呢?”有了这个念头,再和老人的女儿沟通好后,这场地址在灵堂的故事会就这样上演了,为的是一个也许再也听不到故事的老人,安慰他爱听故事的心,安慰他的在天之灵。
60载黄葛树下龙门阵
演绎重庆民间文化的各路进程
60年一个甲子,“黄葛树下龙门阵”的故事,还在这棵“风华正茂”的黄葛树下继续演绎着它的美。回忆故事经历的一切,查婷说,改了好几次名字。1958年,故事刚刚开讲的时候,被称作“坝坝故事”,那时的听众以周围的小朋友和居民为主,因为讲故事地方在影剧院门口,是一块大坝子,所以名字听起来很贴切。
早期的广场故事会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成了沙区周末一道亮丽的文化娱乐风景线。
1970年,更名为“广场故事”,这片广场也成为沙坪坝区文化引以自豪的传承之地。1992年,因为故事在周末讲述的原因,更名“星期天故事会”。1993年,正式定名为“黄葛树下龙门阵”并叫到今天。如今,品牌栏目“少儿故事会”等更是吸引了很多青少年的参与,讲故事的人已经从老人延伸到了小孩,并得到了良好的传承。
缘何黄葛树会孕育故事文化?
这是天时地利人和送给重庆的财富
一棵黄葛树如何能与故事结缘60年,在西南大学教师、作家、诗人郑劲松看来,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他也对黄葛树也有很深的情感,这棵位于沙坪坝的黄葛树更是久闻其名。
“重庆夏天热,过去没得空调,大树底下好乘凉,所以每逢茶余饭后,总会有很多人来到黄葛树下乘凉、闲话家常。”这样听惯了人间百态的黄葛树,仿佛也跟我们合为一体,成为这个家庭不可分割的部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盛夏时节也有很多人喜欢到黄葛树去乘凉,他们有的是陌生人,坐在一起就成为了闲话家常的朋友,有的是亲人,坐在这里歇脚,看看人来人往的沙坪坝,感受生活带来的变化。”郑劲松说,这样的黄葛树无形之中给大家撑开阴凉的伞,为人们送来些许清凉。
郑劲松回忆,黄葛树扎根泥土的精神,恰好与重庆人坚忍不拔的品质相吻合。只有人与自然的充分结合,才能形成这样人与树的和谐共存,如今,主城区的黄葛树也很多,这说明这样落地生根的植物与重庆就是和谐共生的,郑劲松表示,黄葛树孕育出故事文化,恰好是天时地利人和送给重庆的巨大财富。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萧潇 文 冉文 图 部分图片由沙坪坝区文化馆提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