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消息,校外培训退潮,自“双减”落地以来大势所趋。
根据教育部通报,“双减”后学科类培训线下与线上机构压减率,均达到九成左右,培训机构扩张乱象得到有效遏制。
“双减”政策显然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推进“双减”仍然会是今年的工作重点,而且推进“双减”的力度有增无减。
成绩
全国两会前,“双减”已进入地方两会舆论场。
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地方两会期间有28777条关于“双减”的网络文章,在热度榜上遥遥领先,远高于第二的家庭教育。
“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教育部党组将其作为“一号工程”。
转眼半年过去,2月25日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在教育部网站发布《“双减”明白卡》,发布“双减”政策落地后的工作成效。
数据显示,“双减”后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原12.4万个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为92%。原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34个,压减率为87%。
按照“双减”文件规定,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严禁资本化运作。
日前教育部校外培训监管司透露,截至目前,25家上市公司均已完成清理整治,不再从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
实施“双减”为何要大规模治理校外培训?因为这事关国家教育体系的根基,培训行业野蛮生长,形成了另外一个教育体系,对学校教育体系产生强力冲击。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顾明远指出,这使得中小学教育变成了两轨制:一轨是学校的免费义务教育,一轨是高额学费的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冲击学校教育秩序,而且扩大了教育不公平。
为确保“双减”的落地实施,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指出,教育部将“双减”作为部党组和教育督导“双一号工程”,成立了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牵头建立了19个部门组成的“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密集出台32个配套文件。
第三方调查显示,72%的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90%以上学生表示学业负担有所减轻。
就在刚过去的寒假,全国各地就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全面开展线下排查,深入实施线上巡查专项行动,以往的寒假“培训热”不再显现。
计划
过完了第一个没有校外培训的寒假,新的一年“双减”如何干?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双减”明白卡指出,严管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防止出现新的培训热;加强非学科培训监管,补齐治理弱项。
去年7月“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彼时“双减”主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今年“双减”逐步延伸至高中学科培训,在去年治理义务教育学科培训的基础上再进一步。
根据日前发布的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今年教育部将指导各地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的政策要求落地执行。同时还将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加强执法力量。
春节之后,多家知名在线教育机构陆续发布春季招生名录,高中学科类课程已不在其中。对教培机构而言,2月本是高中春季课程的招生旺季。
而经过半年期的对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治理的经验积累,也有效地为高中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的监管提供借鉴。
高中尚未纳入义务教育,幼儿园也一样。针对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阶段课程内容的“抢跑”行为,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强调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违规进行培训。
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试点工作,在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2022年秋季学期各省(区、市)将全面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
经过半年多对学科类培训的治理,非学科培训监管也提上了日程。自学科类培训热降温后,体育、艺术类等非学科培训逐渐热闹起来。
寒假前后,全国各地进行了一场非学科类培训收费专项排查整治工作。截至2月15日,各地共排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18.48万个次。下一步,教育部将把非学科类培训监管作为新的工作重点,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
从地方来看,日前江苏省体育局印发《江苏省青少年(幼儿)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对机构师资队伍、收费监管、培训时间、进校服务等均提出了要求。
阵地
大力治理校外培训的同时,校内才是“双减”主阵地已经被数次重申。
整顿校外培训,不能忽视校内治理,它们是“双减”的系统措施,单一的治理效果其实有限。
“双减”明白卡指出,要深刻认识到“双减”的根本目的,是倒逼学校加快实现优质均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改革考试评价,实现基础教育教学整体性变革。
日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2022年春季开学典礼,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怀进鹏指出,坚决推动“双减”落地,推动学校真正扛起育人使命,充分发挥评价改革的指挥棒作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而要推进校内提质,需强化“三个提高”,即提高作业管理水平、课后服务水平、课堂教学质量,这无疑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挑战。
随着课后服务、延时服务、作业管理等措施相继出台,教师的工作量和在校工作时长大幅增加,出现了新的矛盾。
“‘双减’政策下,学生的课后服务实现了全覆盖,但教师的工作量、在校工作时长均有增加,也出现了新的矛盾,教师激励政策应适时而出。”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宁夏银川市二十一小学党总支书记马恒燕在接受中新社专访时指出。
马恒燕建议,各地对教师额外付出的劳动给予相应的报酬,并根据教师工作成果加大激励力度。
今年两会,民进中央拟提交建议,关注“双减”政策之下的教师群体,减轻教师负担,为教师提供有效激励和保障。
这份建议指出,自去年全面实施“双减”政策以来,教师工作责任大,节奏快,任务重,压力大幅增加,不少一线教师在岗时间达10-11个小时以上,较“双减”前明显延长。教师普遍反映精神压力较大,工作负担繁重,教学科研时间被大幅压缩,专业发展受到影响,也难以兼顾家庭。
今年的“双减”力度有增无减,在坚决推动“双减”落地的道路上,学校还需扛起育人使命。
原标题:教育部党组“一号工程”,如今怎样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