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消息,备受关注的“清华女博士”应聘长沙岳麓区协警一事有了新进展。据当地通报,当事人张某网上报名时谎称“清华大学博士”,其从山东一所二本学院本科毕业,常臆想在清华大学读博士,并在多地民营企业求职时谎称学历。
结合清华大学此前“查无此人”的严正辟谣,可知张某与清华大学的联系,或许果真只是通报中所说的“臆想”。
一个人对名校朝思暮想,乃至产生幻象,直至自己都相信了自己编织的绮丽梦境。这种情况,从心理学上讲并非不可能。可问题在于,这名女生的“臆想”,是怎么通过招聘资格初审、实质审查这一道道关口,进入名单公告的?
与一个通过“臆想”编织名校高学历的女生相比,当地有关部门粗疏、草率的审核、公示流程,更有必要被追问。
其一,网上资格初审时,对“清华大学”这个极为醒目的标签,有没有做过起码的核实?即便网上初审不便,在其后的实质审查环节,有没有要求应聘者提供相关的学历证明材料?
此前有消息称,招聘方审核了该报名者的本科学历,认为符合报考条件而通过审核。这样的辩解显然文不对题,既然引发热议的是“清华大学”这一关键词,相关回应就应该说清楚,到底审没审核应聘者的“清华大学”材料?
其二,是否清华大学还没搞清楚,政府官网就公布报考审核通过名单,这才使得张某“清华大学博士”的身份广为人知,并引发舆论关注。这样做,显然是不慎重的。个人身份固然是女生主动提供的,但个体的“臆想”一旦被官方背书,就很难完全归咎于女生自己了。
目前很难搞清楚,当地是如何把“清华大学”“博士”这些头衔糊里糊涂公布出去的,不排除这中间有学历崇拜、蹭名校名头的因素。
在当下不少名校硕博纷纷报考中小学教师、街道居委工作者、城管的语境下,协警迎来了“清华女博士”,确实是不错的“宣推”。只不过,缺乏求真精神的喧哗,终归吵了个寂寞。如今,面对“多输”的一地鸡毛,如之奈何?
至于这名一本正经填报“清华大学博士”的女生,不管是出于怎样的目的,有着怎样的苦衷,在求职时编造虚假的学历信息,都是不可取的行为,要承担违背诚信带来的后果。
但不得不说一句,此事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当下大学毕业生求职时的荒诞与困惑。张某毕业于2018年,曾在多地民营企业求职。这很难不让人想到:张某经历了怎样曲折艰难的求职历程?她刻意杜撰的名校博士学历,是否与其遭遇过的学校、学历歧视经历有关?
疫情形势下,体量庞大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求职经历、职业选择、心态又有着哪些变化?
这么说,绝不是为这名女生开脱,而是说,我们应该透过这一闹剧,更严肃地打量疫情之下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现状,尤其是占了大多数的普通大学生。这不仅是求职者个人的问题,也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
以此次长沙岳麓区的招聘为例,张某应聘的岗位对学历的要求是“大专以上”,在通过人员名单里也确实有293名大专生,但仍要求“年龄35岁以下”。可见,虽然招录中的年龄门槛为社会所诟病,在一些地方也有松动迹象,但更普遍意义上的观念更新和行动还显滞后。
个体诚实守信和招聘公平严谨,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起招聘乌龙,各方应该更好地营造公平公正的招聘环境,也期待更多求职大学生的处境被看见。
原标题:马上评|臆想的“清华博士”,是如何通过资格审查的?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