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论场 > 正文
“牙膏越来越贵”遭疑,消费要自洽而不是拧巴
2022-07-02 08:43:44 来源:封面新闻

现在的牙膏越来越活成了“化妆品”的样子,从新概念、新成分到新形态、新口味层出不穷,价格也高高在上,动辄二三十元。在北京,走进各大商超,甚至是711、罗森等便利店,货架上10元以上的牙膏已成为主力,常见的黑人、佳洁士、冷酸灵等品牌的牙膏单支售价多在15元以上,有的更是超过了20元,更有号称“牙膏爱马仕”的品牌牙膏,其单价都几乎在百元以上。(中新社)

牙膏越来越贵,花样越来越多,之于此,又有人大惑不解发出诘问:“是不是智商税?”当然了,遇到涨价就归因为“智商税”,很多时候也是一种偷懒的思维模块套用,这丝毫无助于对现象背后真实逻辑的探讨。所谓涨价,终究还是要从成本构成、供求关系和消费心理层面求解。

事实上,岂止是牙膏越来越贵,很多日常消费品的价格近年来都水涨船高,比如说近段时间频频引发热议的“高价雪糕”“雪糕刺客”,亦是如此。应该说,此类涨价背后,是有共性原因的。首先,就是原材料、人工成本的上涨,这必然会体现在终端商品的报价上;再者,牙膏、雪糕等商品,近年来也把大笔经费砸到了品宣、营销环节,广告投入远大于研发、生产端的投入,其最直观的后果,就是商品“涨价”。

当越来越多日常商品,热衷于讲“品牌故事”,不惜成本自抬身价,那么久而久之身价自然就上去了。这是商品社会的正常逻辑,是无可厚非的。有网友追问,“曾经5元一支的牙膏为什么不香了?”真实的情况是,低价牙膏在商超货架上,早就少有人问津。越贵的牙膏,很多时候反而卖得越好。很多牙膏品牌,也纷纷下架了“平价系列”,推陈出新上市了新的中高端“产品”。消费能力升级,激励品牌升级,品牌升级又反过来强化“消费升级”。不断互相强化,最终自然也就越来越贵了。

须知,所谓消费,从来不止是“货品购买”,更是一种“心理实现”。购买高价牙膏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支付能力确认和生活品质印证的过程,自带满满的自我实现感。如果是“我买我开心”并且乐在其中,如果是自洽的而不是拧巴的,那么便不算是被收了智商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