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消息,在刚刚过去的6月,北向资金净流入近730亿元,令今年以来北向资金整体流向得以“转正”。
如果把观察视角下沉,细化到北向资金的具体委托席位,并将不同类型席位背后的资金区分为“配置型”和“交易型”,可以发现,在持续净买入的整体态势下,不同类型外资的行动方向正日趋分化。其中,“交易型”外资活跃度较高,喜欢择时操作,近期更是频频在目标个股回调时抄底博反弹,高抛低吸不亦乐乎;“配置型”外资的持股相对稳定,其加仓节奏虽较前几年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小幅稳步流入。
总体而言,北向资金对A股的投资兴趣仍在上升。有研究机构认为,北向资金的流向目前更适合作为观察市场的“前瞻信号”,在外资画像及行为研究上,则应进一步细化到具体席位。
“交易型”外资展露择时技巧
受消息面因素推动,农林牧渔板块昨日领涨A股,板块龙头温氏股份以11.82%的涨幅位居榜首。而6月29日温氏股份曾大跌6.57%,当天北向资金逆势加仓逾1900万股,加仓幅度近13%。
细看北向资金在温氏股份上的委托席位,外资投行摩根士丹利(仅代表席位,下同)的持股量在6月28日、29日分别增加258万股、521万股。同属外资投行席位的摩根大通经纪、高盛、瑞银香港6月29日也分别加仓545万股、345万股、223万股。目前,市场研究机构普遍将外资投行席位归类为“交易型”北向资金,将外资银行席位归类为“配置型”北向资金。在此次对温氏股份的“抄底”中,“交易型”外资显然是绝对主力。
相比“配置型”外资的稳定持股,“交易型”外资更爱择时,时有高抛低吸之举。最新案例如包钢股份,摩根士丹利在本轮上涨启动前的6月20日仅持有124万股,后快速加仓,至6月24日已持有逾3800万股。6月27日,包钢股份股价短期“见顶”,摩根士丹利果断减仓,持股骤降至1500万股。28日,包钢股份大跌5.28%,摩根士丹利进一步减仓至约1220万股。29日,包钢股份再跌4.82%,摩根士丹利却开始反手“低吸”,持股量恢复到3655万股。此后,包钢股份股价企稳反弹。
近期“交易型”外资逆势加仓的案例还有:6月29日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经纪加仓广汽集团;6月28日美林远东加仓中国人寿;6月16日、20日高盛连续加仓中煤能源等。
不过,“交易型”外资也有“失手”的时候。如高盛在6月21日、22日趁大跌加仓北方稀土,持股由159万股骤增至599万股。但随着6月23日利空公告披露,高盛不得不减仓,截至6月底持股已降至225万股。
“配置型”外资继续稳步加仓
统计委托席位的持股变化可以发现,在“交易型”外资成为短期加仓主力的同时,“配置型”外资也在稳步流入。
按持股量排序,北向资金前10大委托席位中,汇丰、渣打、摩根大通、花旗等外资银行稳居前4席,均属“配置型”外资;紧随其后的是摩根士丹利、瑞银香港、摩根大通经纪、高盛等外资投行席位。
截至6月底,这10大席位持股量达988亿股,占北向资金全部席位1066亿股持股的九成以上。对比6月初,10大席位中的“配置型”外资增持3.48亿股至830.88亿股,而“交易型”外资增持9.52亿股至157.12亿股。
以此为观察切面可见,“配置型”外资目前依然是北向资金的构成主体,保持稳步小幅净流入;“交易型”外资则随着市场行情升温趋于活跃,成为月度主要增量,但后续也可能因市场回调而流出。
机构:细化跟踪研究“颗粒度”
研究机构也注意到北向资金在构成及行为上的分化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资金流向波动。
国信证券最新研报认为,单从交易行为看,外资(北向资金)对A股市场整体的影响比较有限。外资作为“聪明钱”对市场的感知和反应或许更灵敏些,可作为前瞻信号之一。但目前并不需要担心外资流动压力对A股的困扰。
除了作为观察市场的前瞻信号,还有机构跟踪发现,北向资金的行业配置能力也较突出。据山西证券的统计,近3个月北向资金净买入的行业平均涨跌幅为1.92%,净卖出的行业则为-3.25%。
对于北向资金的市场影响力,国盛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峻晓认为“还将持续放大”。他表示,外资流入A股仍在初级阶段,尽管今年以来外资入场节奏有所放缓,但核心原因是交易盘与配置盘资金分歧加大。配置盘作为外资主体,继续保持稳步流入。无论是在A股估值定价体系的调整上,还是短期的择时配置信号方面,外资的影响力均在持续放大。
当前阶段应如何研究外资行为?张峻晓表示,针对外资画像及行为研究要持续修正和完善,并将研究“颗粒度”进一步细化至托管席位,挖掘外资之中真正的“聪明钱”。
原标题:频频抄底博反弹 北向资金变“快”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