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剥洋葱people消息,10月10日,苏炳添大婚。
他在微博上对相恋12年的女友林艳芳表白:“过去,我用最快的速度在赛场拼搏,今后,我还要用最慢的速度陪你走完一生。”
“飞人”苏炳添的最快速度是男子田径100米9秒99。
2015年,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和北京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他先后两次跑出9秒99,成为首个跑进10秒大关的黄种人。
挺进十秒区,在中国,乃至亚洲曾被视为“不可能的事”。
这个从广东农村走出的男孩儿,2004年开始专业训练,为了一件不敢想的事,遍尝失败和伤痛。回顾13年的体育生涯,苏炳添说,“(过去的日子)就像过山车,每次低谷想放弃的时候,成绩又好了。”他说,就像注定了一样,被挫败和某种力量助推着。走到今天,他的目标不再是超越对手,而是“超越最快的自己”。
“我就是中国短跑的一块石头”
苏炳添28岁了,他的微信头像是《七龙珠》里的小悟空。
“非常喜欢他,因为他有着那种一直向前、不停战斗的精神,而且他跑百米才用4秒多,多厉害!”
说这话时,他正在为代言的品牌拍摄广告。9月27日,入秋的北京寒意初现。天泛着阴灰色,中午一过,国家体育总局的田径训练场下起骤雨。
导演一喊开始,这个曾经创造了亚洲纪录的“飞人”冲着摄像机跑去。雨很快打湿了他的头发。
“不是所有的体育明星都像他这样(配合)。”苏炳添工作团队的侯玉洁同时为多位运动员服务,在她眼里,苏炳添真诚、淳朴。这是原本飞一次北京就可以完成的工作,为了配合广告方,他压缩了筹备婚礼的时间,第二次到北京拍摄。“他就是觉得,答应了人家,就要做好。”
与媒体上稳重、严肃的形象相比,这个出生于中山市农村的男孩,在网络上晒幸福、晒训练照、搞怪照。破10秒后,他的微博粉丝从1万,增加到十几万,到今天,他拥有74万粉丝。
有网友开玩笑,“把头发剪短点,也许能再快0.01秒”。他调侃,“到时候我剪了头发会给大家发一张图。”几个月后,他发了张照片,配文:剪头发了!
和自信张扬、性格鲜明的“飞人”刘翔不同,苏炳添并不是天生的明星运动员。他可以按照导演的要求,在镜头前摆出跌倒、痛苦的动作和表情,但是遇见有台词的就“不行”。他咧开嘴笑:“因为要记和背!”
在2015年创造亚洲纪录后,他的状态“整体平稳”。
在前不久的伦敦田径世锦赛上,苏炳添在100米项目上进入前八;今年5月,他还夺得了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冠军,成为亚洲第一个闯进总决赛的运动员。9月9日以前,他是本届全运会百米冠军的最大热门。
作为国内最高规格的体育赛事,夺得全运会冠军一直是苏炳添的愿望。此前参加的两次全运会,他都获得银牌。
但最终,10秒10,苏炳添不敌队友谢震业,再次摘银。媒体为他抱憾,标题里写“三战无金”。
教练袁国强理解他:“小谢(谢震业)实力很强,正是最好的状态,小苏三周前刚跑完一次高冲(高速冲刺),而且世锦赛上后肌扭了下,赛前他状态能不能调整好,我们也有担忧。”
像历次失利一样,苏炳添鲜有感性的表达。他只在社交媒体上勉励自己——“伟大不在于超越对手,在于超越最快的自己。”
美国短跑名将加特林曾评价过这个身高1米72的中国短跑运动员:“中国男子短跑的未来会更好,他为中国短跑打下了基石,他是整个国家的骄傲。”
苏炳添喜欢加特林把他比作“石头”,“我就是中国短跑的一块石头。(希望)更多运动员能在我的基础上,站上国际赛场的跑道。”
红牌
如果把时间推回5年,正是苏炳添职业生涯尤为重要的起点。
“2012年之前,一听枪,一口气跑到底,能跑多快跑多快。”即使2011年,在全国锦标赛上跑出10秒16,打破了尘封13年的全国百米纪录,苏炳添坦言,那时并不真懂跑步。“100米,电闪雷鸣过去了,什么起跑、途中跑、冲刺跑,没什么概念。”
2012年伦敦奥运会改变了他对短跑的理解。比赛中,他凭借起跑优势,一度领先,但30米后,很快被其他选手一一超过。
那一年,正值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战略调整,为北京世锦赛和里约奥运会制定了“1516突破行动计划”,针对田径赛场上最具观赏性的“短跨跳”项目,新设训练三部,重点培植。
“那时候想了很多问题——节奏和力量的分配。起跑完了,想头抬起来该怎么去放松,进入途中跑,最后怎么冲刺。”除了对技术的钻研,苏炳添开始和队友到美国参加集训、到欧洲拉练、参加越来越多的国际比赛。
5年后,苏炳添一直记得2012年第一次在日本参加川崎挑战赛时的情景。第一次站到黑人运动员旁边,“好害怕,这么高,这么壮。”他记得那种感觉,“一上场就觉得没法赢。”
在赛场上,除了比赛,苏炳添把更多精力用来观察。
这是最初发现他的启蒙教练杨永强教给他的一项“技能”。在他的家乡广东省中山市,练田径的小孩儿从五六年级开始训练,苏炳添到了2004年读初三时才进了中山体校。“怕他起步太晚,总是反复跟他说要多观察、多分析。”杨永强说,这也练就了苏炳添的一大特质:“自我消化能力强”。
从上场热身就开始看人家,“太不一样了,”苏炳添很快发现,中国的运动员都在踢腿、拉肌肉,那些外国高水平运动员都在跑——加速跑、变速跑。
他后来和队友分析,“可能很多细节,比如手臂、腹肌,都需要活动开,全身的力量才更容易发挥出来”。
“2011年以后,主要是考虑增强运动员的稳定性和高水平国际赛事经验。”袁国强解释,以前觉得我们的短跑难以取得突破,是源自人种或基因上的欠缺。但随着参赛的增多,教练员和队员开始有信心:“通过科学的训练、节奏的优化,我们可以跟欧美,甚至非洲运动员对抗。”
这一思路的转变,随着参与赛事的增多,开始让男子100米项目受益。
到了2013年,男子“百米双雄”——张培萌和苏炳添齐头并进。苏炳添在国际田联世界田径挑战赛北京站,以10秒06刷新了个人最好成绩,并在世界级赛场上拿到了属于中国人的第一枚奖牌。张培萌则连续两次打破全国纪录,跑出最好成绩10.04秒。
也是在这一年,信心满满的苏炳添迎来了迄今为止,“最挫败、遗憾的一件事”。
2013年,莫斯科世界锦标赛,因为抢跑,他被罚下场。在同一条跑道上,张培萌几乎叩开了10秒区的门——他跑出10秒整,打破全国纪录,追平黄种人的最快纪录。
当裁判亮出红牌,那个胸前写着“bingtiansu”的黄皮肤小伙儿很平静地转身离开赛场。在场外接受采访时,声调也平淡得没有起伏。
但这次经历几乎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他把新闻里自己失魂落魄的照片扒下来,存在手机里。每次遇到困难,就翻出来看一下——红色的连体服领口歪斜,“一看到那种表情就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要那样。”
9.99秒
抢跑给沉默的“百米飞人”留下了心理阴影。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一蹲下就怕抢跑,有意无意地慢起跑。”苏炳添坦陈莫斯科带给他的挫败感。
为了抹去那团阴影,2014年他参加了比往年多一倍的比赛,直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不怕任何比赛。”
但是那一年成绩并不好。他甚至觉得,不管练多少,都无法突破10秒的关口。
“运动员很多时候想冲击一个目标,那感觉就好像有团火,”他把拳握住,悬在胸口:“如果长时间做不到的话,那团火就没了。”
袁国强把苏炳添说的“火”解释为身体和节奏的巅峰——教练员和运动员终其一生,追求的就是在身体状态出色时,找到一种最佳的节奏。
彼时,刚刚25岁的青年不想错失机会。2014年的美国冬训,他见到外籍教练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能帮我破10秒吗?
改变的路径他早已在心里反复思量:换脚起跑。
现代短跑理论把100米跑程分为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四个阶段。要想谋求更高的成绩,他需要在起跑到冲刺之间,重新寻觅一种衔接更加自然的节奏。
把右脚起跑换成左脚起跑,苏炳添形容为“改变肌肉的记忆,相当于重新学习一次跑步。”
改变像一个双层夹心饼干,同时带来了希望和痛苦。
因为之前的高频次参赛,他进入了“神经疲劳期”,加之改变起跑后找不到节奏,“他走到了运动生涯的一个低谷。”袁国强记得,冬天的佛罗里达风特别大,太阳高悬在头顶,苏炳添在赛道上拼命跑,“但就是跑不快”。
有一次,他和美国女子接力队的第一棒选手同一跑道同时起跑,他跑了10.8秒——没有跑过人家女运动员。“后来,他甚至提出了退役的想法。”袁国强说。
队医安慰他,现在是冬天,身体各方面,包括技术的改变,需要一些时间去熟悉,然后证明。“你需要等一个春天到来。”
苏炳添一直记着这句话。
他现在的妻子,彼时的女朋友林艳芳并不知道远在美国的他经历了什么。林艳芳只知道每次跟他视频,他都在看自己的跑步视频。
后来,苏炳添告诉她,“那时候连做梦都在跑步,一蹬一踩,在梦里像慢放一样。”
2015年5月31日,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蛰伏了一冬的苏炳添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他跑出9.99秒,成为首个跑进10秒大关的黄种人。
3个月后,在北京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他第二次跑出9.99秒。
外国选手开始跟他打招呼,“hey,苏!”还有人追着问他,“你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
他抬起左手,从右手腕开始,沿着外侧臂向上划了一下——这是他在场上的标志性动作。他笑着解释,“其实就是个撸袖子的习惯动作,但我英语不好,解释不出这个意思,就对他们说China,然后竖个大拇指”。
“成为一名伟大的运动员”
9月27日中午,苏炳添工作团队的人员拦住了试图把他叫醒的广告商,“让他再睡会儿吧。”
“自律”是所有熟悉他的人都会提及的一项特质。
至今,苏炳添保持着一个专业运动员有些枯燥的作息规律:每天早上不到7点起床,晚上慢跑,11点休息。为保证下午的训练状态,中午午休一小时。
十几年过去,苏炳添已不再是第一次去广州,却“不知道怎么回家”的青涩少年;也不再是“因为没有突破,就不想再练”的普通选手。经历赛事和成败的雕琢,他变得成熟、有使命感。
10月10日,在苏炳添的婚礼上,杨永强看着他带着师弟和队友跳舞,突然觉得曾经的“添仔”变成熟了,“他在那个团队里很融洽,还有一点带头的作用。”
在全运会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冠军谢震业特别感谢了苏炳添的引领作用:“苏炳添给我们更多的是信念,因为他们的奋斗,让我们后辈感觉有一缕曙光照过来了。你去从事一个项目……如果你前面有一缕光在照着,你的动力完全是不一样的。”
婚礼后的一个晚上,苏炳添与杨永强聊到未来的计划,杨永强鼓励他继续求变。同行的中国田径队技术顾问余维立给他打气,“在细节上把潜力挖出来,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教练袁国强没有给他定更高的目标,“未来一年让他好好休整,他是队里的榜样,他的眼光在三年后的东京。”
“你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他没有犹豫,“成为一名伟大的运动员。”
“伟大的运动员有什么特点?”
“像博尔特,不只在于超越对手、创造纪录,还在于每次都努力超越最快的自己。”
原标题:苏炳添:努力超越最快的自己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