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消息,近期,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限外令”引起了社会上对于大学校园开放的关注与讨论,讨论集中在大学校园究竟应不应该敞开校门迎接游客。
事实上,这个话题值得探讨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此,大学对于周边社区和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资源也不仅仅是校园风光,长期的目标理想应该是构建大学与周边社区的良性互动,调动双方资源、盘活存量,让大学为社区、社会服务,打造文化价值引领区,创造全民学习型社会。想要逐步实现这个目标理想,就需要理解大学的开放具有多层次性,校门敞开不等于开放,适当控制客流量的门禁也不等于封闭。
大学与城市的互相影响之深刻不容低估。现代化大学在其产生、变迁过程中,与所在地的融合发展史可谓异彩纷呈,既有让全柏林人为之骄傲的世界第一所现代化大学——柏林大学与所在城市的共荣,也有牛津大学的学生因与牛津居民群殴,逃离至剑桥而产生剑桥大学的“黑历史”。凡此种种,不可用包容、相斥或涵化等几个词汇来概括。据教育部近期发布的《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大学在各个城市不仅有着相当可观的占地面积,也提供了数量巨大的较高素质的常住人口。大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人才培养与输送、科技创新与应用、社会调查与服务、文化继承与传播等等。
大学开放是双向的,允许外来人员进校并享用环境和学术资源是一方面,让老师和同学们走出校园服务所在城市是另一方面。首先,大学是城市组织中最具活力的文化机构,除了整洁的校园环境之外,还有安静的图书馆、自习室以及大师讲座与艺术演出等。在不影响校园秩序的前提下,这些资源是可以有计划地向社会开放的,比如引入线上预约等动态管理方式,让更多的校外人员有机会接触到高等教育的文化氛围。其次,则要让老师和同学们从校园里走出来,将实用型科研成果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并能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城市进行多方位的考察,传承其优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对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大学资源走出去的开放模式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即志存高远,理解自身对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作用,将服务社会视为己任。“脚踏实地”指对于社会的服务要落在实处,让周边社区直接受惠。此次话题中心的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性名校,影响力覆盖面极广,但全国绝大多数大学的影响力主要是覆盖所在城市或所在社区,所以在校师生走出校园后,首先要做的还是社区服务,而且是不断开拓创新的、结合专业所长的、制度化的社区服务。
所以,大学的开放应该有多样的维度和程度,不能简单化地把目光放在校门的开放上。同时,校外人员理应充分理解校内管理人员的出发点。毕竟,保障大学师生在校的权利,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是大学与社会、社区形成良性互动的起点。
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陈思
原标题:大学开放不等于校门敞开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