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驮着我的弟弟来到重庆
“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红军转移时,马背的摇篮中驮着战士们的孩子。这并不是虚构的场景,当年我和弟弟就是靠牛车、马背驮着来到重庆的。 ”回想起童年生活,刘文治老人的大儿子谢家兵说,自己是在红军小学长大的,后来陪妈妈从甘肃一路来到了重庆。
红军小学是什么样子?
谢家兵说,在那个特殊时期的学校里,大大小小的孩子们都在一起上 课,“当时我每天很早就起床,因为不迟到的学生,可以得到一个红五星。”谢家兵说,当时他们穿的都是黄色的小军服,扣子是铜做的,非常漂亮。
由于条件有限,小学设在一个荒废的寺庙里。谢家兵至今记得,学校的门口有两个巨大的石狮子。“那时,我和同学们下课后,总喜欢爬到狮子背上,等着爸爸妈妈来接我们回家。”
1948年,谢家兵和父母从延安出发前往重庆,“当时弟弟刚出生,不能和我们一起坐牛车。于是妈妈只能把他放在马背的摇篮上,跟着部队前进。现在弟弟总爱说,自己是马背上长大的孩子。”
1949年底,谢家兵和弟弟跟着爸爸妈妈终于来到了重庆。“当时父亲去参加解放重庆的战斗,我们跟着妈妈在重庆解放的第一天,就来到了这个城市,从此定居下来。”
如今,谢家兵和弟弟妹妹们都到了花甲之年。每天下午,他们总会抽空来到母亲身边,陪妈妈聊聊天。“经历了那么多的生与死,妈妈的心态很好,从来不会因琐事而生气和激动,这应该就是妈妈长寿健康的秘诀。 ”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摄影 苑铁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