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0岁的郑体祥是万盛经开区黑山镇北门村人,上有老母亲,下有2个儿子正在读书,家庭收入主要依靠他和妻子务农、打零工获得,日子虽然不算富裕,但也过得美满幸福。
然而,生活的变化总是来得悄无声息,让这个平凡的五口之家陷入了困境:母亲身患重病,大儿子也考上了大学,医疗费和学费这两笔不小的开支掏空了家中所有的积蓄。2014年2月,郑体祥也被评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未来的日子,该怎么办?生活又该如何增收?上游新闻记者带你走进郑体祥的故事。
遭逢变故 他决心自主创业
“那时候日子过得很艰难,除了没钱,对未来也是一筹莫展。”回忆往事,郑体祥感慨万分。他说,当时,母亲每个月要去四、五趟医院,去一趟就得花好几百元,儿子的大学学费一年就是13000元,还不包括生活费。为了照顾母亲,妻子也放弃打零工回到家中,失去了妻子的收入,让这个本就陷入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如何摘掉“穷帽”成为郑体祥那时最焦虑的问题。“我思考了很久,老母亲生病,小女儿刚上初中,我想既能照顾家人又能增加收入,最终决定在家门口创业。”郑体祥说,要创就要“创”自己熟悉的产业。北门村海拔1000米以上,阳光充足,土壤肥沃,非常适合种植猕猴桃。
“我家的后山上本来就有一片猕猴桃林,但长期无人打理。我决定把这片猕猴桃林好好利用起来,规模化种植猕猴桃。”郑体祥说,2014年5月,他从亲戚那里借来启动资金,修沟渠、搭棚架,把原本杂乱的猕猴桃林重新打理了一番,希望发展猕猴桃产业实现脱贫增收。
辛勤耕耘 他成功摘掉“穷帽”
“我一直有种猕猴桃,但像这样大规模种植还是头一回,这条种植之路走得也不容易。”郑体祥说,以前种植猕猴桃,属于散种,把猕猴桃苗插在地里任它自行生长。而规模化种植猕猴桃,更注重技术和管护。
“最开始规模化种植猕猴桃时,我既没有给猕猴桃套袋,在管护方面也不够细心,产出的猕猴桃质量都不高。”郑体祥说,由于缺乏整体的有效规划,缺乏专业种植技术,2014年9月初结出的那批猕猴桃全是小果,口味酸涩,别说卖钱了,就是自己也不愿意多吃一口。
面对困难,郑体祥没有退缩。种植初期,郑体祥除了在地里忙碌,就是四处求学。“那时候天天上网查找猕猴桃种植的方法,一有空就跑到同村猕猴桃种植大户那里去讨经验,满脑子都是猕猴桃,常常睡觉做梦都梦到猕猴桃呢。”郑体祥说,政府也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帮他报免费的农技培训班,还安排农技专家上门传授他种植技术。
在政府的帮助下,在自己的辛勤耕耘下,2015年9月,郑体祥种植的1亩猕猴桃喜获丰收,产量品质均得到市场认可,被到黑山谷玩耍的游客一抢而空。那一年,郑体祥共挣了22000元,成功摘掉“穷帽”。
2016年3月,脱贫后的郑体祥又将猕猴桃的种植规模由1亩扩展到了6亩,他为自己定下新目标:不但要巩固脱贫成果,还要增收致富。在郑体祥的悉心照顾下,他的6亩猕猴桃今年全部挂果,预计产量可达3000公斤,挣个5万元不成问题。
政府关怀 他重拾生活希望
让郑体祥感动的是,镇、村的党员干部不但在猕猴桃种植方面帮助他,对他们一家五口的生活也是关怀备至。“特别是我母亲生病,我被评为贫困户的时候,村里的扶贫干部经常上门来了解我的情况,宽慰我的心情,还鼓励我重新开始。”郑体祥说,是他们的帮助让他重拾对生活的希望。
为了更好地帮助郑体祥巩固脱贫成果,去年5月,村里还为他申请了公益性岗位,帮助他获得了环保专员这一新工作。“工作地点就在北门村,我主要负责打扫村里的路面清洁和河道清洁。”郑体祥说,这份工作每年的报酬是12000元,加上打零工和种植猕猴桃的收入,他一年能收入七八万元。
如今,郑体祥站在自家的猕猴桃林中,望着圆鼓鼓毛绒绒的猕猴桃压满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他内心又涌动着新的期盼:今年挣了钱,我要把那栋老房子翻新,让老母亲在亮堂堂的新屋子里睡个安稳觉。
上游新闻记者 曲鸿瑞 通讯员 高朝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