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大哥大、玩偶、铁锹、算盘、暖水瓶……这些物件将永久存放国博中心“地下”
11-18 06:57:56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downLoad-20181118065852.jpg

宋冬《重庆悦来中轴线计划》现场。 

大哥大、算盘、玩偶、杯子、衣服、鞋……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老物件,被著名艺术家宋冬放到了悦来的“地下”。昨天下午,悦来公共艺术展《符号、象征与实在——艺术栖身青山绿水之间》的第十件作品《重庆悦来中轴线计划》,由宋冬在重庆悦来创作完成,这也将成为此次公共艺术展最后落成的一件作品。今日下午,由隋建国策展,孙振华担任学术主持,俞可为艺术顾问的悦来公共艺术展就将正式开幕。丁乙、谷文达、刘韡、庞茂琨、宋冬、汪建伟、向京、尹秀珍、岳敏君、张大力10位极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专门为悦来创作的公共艺术品,将正式和重庆市民见面,所有作品都将永久陈列在悦来会展中心及周边环境中。

在悦来的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中央广场对面,宋冬正弯着腰,趴在地上,把从重庆市民手中征集来的老物件,一件一件地放进地下一个宽30厘米、深50厘米,长达45米的凹槽中,随后凹槽盖上了玻璃盖,这些作品也将永久在悦来展出。宋冬正在完成的《重庆悦来中轴线计划》,是他今年3月在悦来考察后,为悦来量身创作的一件作品。“国博是一座对称的建筑,我的作品是把中轴线的概念显现出来,在国博中心的中轴线上向南北两端延伸,希望能南至江边,北至丘顶,这个中轴线的凹槽空间储存和展示从社会公众中收集来的各种物件。”宋冬说,这些物件都是重庆市民寄过来的,“我没有做任何的评选和挑选,只是把它们都呈现出来,而且今天只是一个开始,希望中轴线计划能一直延续下去。”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哥大、鞋、眼镜盒、玩偶、算盘、暖水瓶等各式各样的物件一字排开,一旁的灯箱上,则记录了每一件物品原本的主人和他们对于物品的简单描述。“其实他们才应该是这个作品的主角。”宋冬说,这些物品都有自己的故事:“比如我把一把铁锹放在了第一的位置,那就是当时国博中心奠基仪式时使用的那把铁锹,最后一个旅行箱,则代表着一切都刚刚开始。”宋冬说这件作品其实是他创作的一个延续,“2005年我曾在北京做过一个《物尽其用》的展览,是我从2002年开始做的作品,把我妈妈50多年来舍不得扔的物件,做了一个展览。”宋冬说希望通过这样的创作,来关注人与人、物与物乃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6岁的杜海诚小朋友把自己制作的第一件原创陶艺作品,放进了宋冬的作品中。他的爸爸杜宇麟告诉记者,这件作品叫做《蜗牛一家亲》,儿子想要表现的是一家人亲密的关系。“一开始他其实不愿意把作品寄过来,觉得给出去了就不再是自己的了。”通过爸爸妈妈的劝说,杜海诚最后才愿意把作品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并不是意味着你就失去了这件作品,反而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所以他最后也同意了。”

此次悦来公共艺术展,所有的作品都是十位艺术家来到悦来,进行了现场考察和调研,再从各自独特的感性视角出发,结合当地文化生态进行跨界公共艺术创作。谷文达的作品《【重庆】碑林柒系-c》是把抽象的传统文字与当地景观相结合;庞茂琨的作品《永恒之爱》坚持对经典作品的当代解读;尹秀珍的创作《尾喉》体现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张大力的作品《感官世界》侧重讨论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出后的作品都将永久放置在国博中心及周边环境中,市民可以随时欣赏到这些著名艺术家的创作。

部分作品艺术家阐释

谷文达 《【重庆】碑林柒系-c》

downLoad-20181118065854.jpg

我依据重庆的地理地貌,历史人文,将以我创意的《简词典》里书法文字“千里、广大”来代表、表现重庆这座历史名城,以《简词典》中合二为一构成法来表现“悦来”,并裹刻在距今已5亿年历史的海生物化石上。我为此石取名为【儒石】。

丁乙 《山房》

downLoad-20181118070437.jpg

这为悦来智慧城建造一个小型的公共空间,空间自身的多样性可以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提供多功能的空间;儿童游戏场所,容易辨识的地标会合点,社区活动的场地等,当然它也欢迎所有走进其中的人发掘新的互动方式,同时“山房”也是一件雕塑。

庞茂琨 《永恒之爱》

downLoad-20181118070357.jpg

作品以罗丹《吻》中的形象与西方古罗马柱结合,相拥亲吻的情侣以起伏、细腻、优雅的肌体和姿态呈现,罗马柱则象征着一种人类文明,二者用机器进行拼装预示着工业时代的人性与爱的永恒。作品材料打破传统石材、玻璃钢等束缚,使用树脂、现成品与金属焊接等综合性材料。观众以特殊的角度进入并参与到此作品的场域之中,这种互动的关系使作品再次创造出新的活力,世上贯穿于古今中外,纯粹的、不加沾染的纯洁之物,唯有爱!

汪建伟 《地理的意志》

downLoad-20181118070411.jpg

《地理的意志》带给我们一种新的目光,我们有可能尝试去建立一种新的理解自己和自然的方式,在这样一种视角中,自然、技术、人成为合作者并形成了新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的元素通过新的技术跨越了它们自身,将新的形式刻印在材料上。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孔令强 摄影 高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