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2018年第二批“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热爱自然、品学兼优的重庆女孩周丹彤被评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
周丹彤是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初一16班学生,今年12岁的她为何能获此殊荣?4日,走下颁奖台的周丹彤回到校园,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小河长”有个山清水秀绿色梦
周丹彤发起成立了“小河长”志愿服务小团队
周丹彤从小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北碚区,嘉陵江穿城而过,缙云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迤逦、山清水秀的城市环境,培养了周丹彤从小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环保意识。
每逢周末、假期,她经常到嘉陵江边玩水嬉戏,但江边游人烧烤、野炊,不时留下的白色垃圾也让环境变得美中不足,周丹彤希望力所能及的做些事,让嘉陵江更加干净。
周丹彤作为班长,发起成立了“小河长”志愿服务小团队,开展“清洁嘉陵江——小河长在行动”志愿服务活动,带着火钳、环保口袋,经常到嘉陵江边捡拾白色垃圾,劝导市民爱护母亲河。
尽管年纪小,劝导效果却不小。周丹彤说,其实大家并不是故意在破坏河岸,“比如马鞍溪入江口一段,是一级水源保护区,垂钓、游泳等行为有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知道原因后,市民都很配合。”
她还手绘了北碚区嘉陵江水系图,时刻关注容易出现污染的区域,发现污染,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处理。
周丹彤还通过办黑板报、手抄报等方式,将垃圾分类、节能环保、生态文明等小知识分享给身边的人。去年11月,她被北碚区河长办公室授予“嘉陵江-马鞍溪志愿小河长”,成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新一届“小河长”。
“小专家”有个生态环保科技梦
2016年,周丹彤观察到有建筑工地就地填埋建筑垃圾,建渣中是否会残留有毒有害物质呢?是否会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污染?
周丹彤开展了小课题《根瘤菌在城市生态花园中的应用》研究,将能与根瘤菌共生结瘤的宿主植物引进到绿化建设中,解决城市建设中造成的土地污染和肥力不足的问题,降解土地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该项目荣获2016年“环球自然日青少年科技知识挑战活动”全球总决赛一等奖,2017年被评为北碚区科技创新研究论文一等奖。
“树干为什么是圆的?”这是周丹彤上幼儿园时提出的问题,在小学五年级时她通过项目研究寻找到了答案。周丹彤和同学一起开展了《“圆”来如此——树轮里的秘密》项目研究,寻访北碚蔡家陈家大院、缙云古刹等古建筑,走访植物专家,揭开隐藏在年轮里的气候信息,让人们更好的认识生态环境。
“原因比较多,还涉及到一些物理知识。”周丹彤向记者一口气举出了几个因素,包括树干要承受是它千余倍重量的树冠,相对于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的直立物,圆形支撑力更大;相同周长的物体,圆形面积更大,树干中导管和筛管的数量比其他形状要多,在争夺养分中更加有利,更容易活下来;圆形的树有更强的抗风的能力,不管哪个方向来的风都可以掠过,不易对树造成伤害.....这一研究项目获得2017年“环球自然日青少年科技知识挑战活动”全球总决赛一等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生态环保“小专家”。
周丹彤在青海采集的土壤标本
去年,周丹彤和爸爸妈妈去了青海托素湖。在欣赏美景时,周丹彤细心地发现当地的泥土很湿润,但又有干裂的条纹,颜色分层非常明显,“和我们平常见的不一样,我就扒了一块土包着带回来。”
回来后,指导老师罗键告诉她这是纹层,同时鼓励她就这一项目展开专项研究,从地质变迁到湖岸多样性进一步学习了解。
“小班长”带动班级7个环保项目获金奖
周丹彤还带动同学们一起开展公益活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她广泛涉猎了量子物理、光学知识,学习爱因斯坦对宇宙第五态的预测,给同学们分享“科技之光:未来的世界”主题学习心得,阐明过度向自然索取等给人类带来的风险,让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小学阶段,在她的带动下,班级中形成了一股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浓厚氛围,同学们积极开展因城市化带来鸟类栖息地的变迁、芽虫变害为利、蚯蚓与蚯蚓肥对土地的改良、中华鲟、北碚榕等问题研究,近三年来,班级有7个环保项目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金奖,所在的班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环保科技特长班。
此外,进入初中她所参与的项目也打破学校格局,带动西大附小的学生一起参加嘉陵江保护的相关户外活动、室内研究。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北碚的历史文化,周丹彤积极担当北碚区“四世同堂纪念馆”的小小讲解员、北碚电视台《童声话碚城》栏目的义务录音员,2016年,在“童声话碚城最美童声故事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她是老师眼中的“十万个为什么”
在老师眼里,周丹彤什么都想知道
在指导老师罗键看来,周丹彤简直是“十万个为什么”,在各种活动中,一有机会就逮着问问题,什么她都想知道。
“她不仅‘童心慧眼’,更有‘责任担当’。”罗老师说,随着进入初中,很多学生的好奇心也在逐渐降低,“而周丹彤不仅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且会坚持下去,就像她在青海捡回土块、观察树蛙,她都特别有见地去琢磨,很多问题会和父母沟通,不能解决再选择找老师、专家支持。”
而此次成为“志愿小河长”的背景也是她利用周末、放学后、寒暑假自主去参与河流监测考察,完全不需要老师去督促。“从树蛙观察就能看得出,老师只需要一次指导,她就可以坚持两个月,而纹层、根瘤菌更是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
罗老师说,很多青少年缺乏坚持和责任担当,很少坚持长年累月做一件事。“从2016年开始至今,周丹彤虽然年龄不大,但一直持续为各级河长建言献策,主动到江河边劝导作业、钓鱼等行为。同时,回到母校带小学生参与,这也起到了以一传千的示范作用。”
父母包容下对一切事物保持好奇心
周丹彤的爸爸周均是一名中学老师,从小鼓励孩子看各类绘本,“只要看到感兴趣的就会去研究,小时候她看过的绘本摞起来比她人都高。”进入小学三年级,周均开始引导孩子涉足国学,看《西游记》原著。“为了培养她的兴趣,我会自己先买一本研究西游记的书籍翻阅,只要看见我在翻书,周丹彤就开始有了兴趣。”现在,周丹彤的阅读面越来越广,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字典”,只要问她就能找到答案。“现在,她对人工智能也很感兴趣。”
从小在父母包容环境里,让周丹彤对一切事物都保持着好奇心。“她问题特别多,看到什么都会问,而且什么都想去尝试,可能有家长遇到孩子提出的问题,联想到的都是考试,一旦与学习、考试无关,就会立即否定孩子神叨叨的问题。”周均表示,自己从不否定孩子的问题,也不会搪塞过去,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学校,再带着答案回来。
周末和节假日大部分时间都在环保活动、项目中,但周丹彤学习成绩却丝毫没落下,从小就是同学眼中的学霸。“她没有参加过补习班,也没有时间去参加,我就是唯一的补课老师。”周均了解到,进入中学英语可能会难倒一些男生,初二物理会难倒一些女生。“那么我会先布局,还是先看这些书籍,引出话题后,孩子也跟着产生兴趣,总之我习惯提前三年为她做一些规划,像设‘陷阱’一样提前进行学科引导。”
上游新闻记者 秦健 摄影 高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