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数月,每隔一周,10所沪上知名中小学校长都会与上海学生家长展开面对面对话,告诉家长“如何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名校校长都在提醒家长——不要把孩子的宝贵时间浪费在“抢跑”上。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被许多家长奉为金科玉律。因此,不少家长从胎儿阶段就开始对孩子的教育“未雨绸缪”,强迫三四岁的孩子背诵古诗、时刻做好“幼升小”“小升初”的准备、给孩子报名各种各样的课外培训……直至考上大学,才算松了一口气。曾有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60%的家庭每年在青少年社会教育中投入超过5000元,其中35%的家庭投入1万元以上,更有近10%的家庭投入达2万元以上,而这些投入几乎都是报培训班。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的美好愿望无可厚非。但好心不一定办成好事,毕竟学习知识要遵循规律,讲究科学方法。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再到大学,其实每个阶段的教学课程设置都比较符合绝大多数孩子的成长实际。而那些“抢跑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已然被证明常常事倍功半。
此番道理,学生家长不是不理解,而是苦于没有更好的办法。与其说孩子因“抢跑”而受累,不如说家长因“抢跑”而心碎。而其背后折射出的还是社会评价孩子成才成功标准的不尽合理:仍然按分数高低给学生“排队”,却忽略了孩子成长最关键的习惯、潜力、心理等因素。因此,只有不断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拓宽人才成长渠道、转变社会观念,才能有效防止家长把孩子的宝贵时间浪费在“抢跑”上,也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健康向上的孩子。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