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摊位前,抚摸着心爱的作品,管永双和他的妻子李云杉向记者讲起了“安陶”的前世今生。来香港前,这对“90后”夫妇精心制作了15件作品,花费了近3个月的心血。他们在言谈举止间,处处透着对重庆荣昌这一非遗文化产业的热爱与执著。
同怀此心的还有杨青。作为“荣昌夏布”非遗文化产业的传承人,她期待着夏布这一“天然纤维之王”能装点更多人的生活,能让它通过自己的亲手演绎绽放光彩。“你摸摸看,好东西。”杨青展示着一条丝巾,话语充满了自信。
在1月7日开幕的第17届香港国际授权展上,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家企业、1000多个品牌参展,重庆荣昌也带着自己的非遗文化产业来了。
创新活化非遗
“我们的工作室叫‘西山雨’,取名自齐白石老先生的‘兴衰无语西山雨,离别如行东岭云’。”管永双说,自己自幼喜爱陶艺,在四川美术学院学的也是陶瓷专业。甫一毕业,就来到重庆荣昌,创建了工作室,做起了陶艺生意。
管永双和李云杉夫妇在自己的工作室制作安陶。(资料图片)
荣昌陶器,俗称“安陶”,与建水陶、钦州陶、宜兴陶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陶”。管永双早在大学学习时,就跟老师来荣昌考察过。这里的陶土含铁量高,品质优良,荣昌陶器又是国家级非遗,入选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他觉得找到了创业的基石。
“粹万物之精华,见大地之本色。”展览摊位上摆放的陶器件件古朴典雅,泛着迷人的金属光泽,让管永双颇为自豪。过去两年,他致力于“安陶”的创新,在传统釉色-汉代灰釉的基础上,将不同的植物灰烬进行分类,试制出20多种天然灰釉。
“陶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正让这一非遗产业赶搭时代的节拍。”管永双说,不少人已爱上他们工作室的作品,他和他的妻子都还不到30岁,创业之路还长,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扶助下,有信心做得更好,把“安陶”推广到更远的地方。
非遗美化生活
“在那个房间,我第一次看到了夏布。它纵横交错的纹理,让我看到了四处漂泊的轨迹。”12年前,杨青走进荣昌盘龙小镇,正是机杼声把她留在了那儿。“那一根根丝线的走向,似乎指明了生命的方向,那是可以让灵魂居住的地方。”
此前,杨青是个喜欢四处漂泊的人,到过很多地方,从事过很多职业。直到发现了夏布,她的心灵才安顿了下来。“这种有2000年历史的中国古老织布工艺,应该传承下去,为人们的生活注入美学,让它继续编织传奇神话。”
她在台湾人文品牌顾问扶持下,种出了充满文艺气息的“感懒树”,如今这一公司品牌已成为重庆文创标杆。“感懒树”产品以夏布为主要原材料,设计开发涵盖衣、饰、居、礼四大类,纯手工打造的精致配饰和衣衫,舒展出了非遗文化的魅力。
“这几年,我还举办了三期夏布工艺培训班,培养了几十名新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杨青说,为让荣昌的非遗文化融入生活,她身体力行,乐在其中。
帮助管永双夫妇和杨青来香港参加国际授权展,还只是重庆荣昌扶持、推广非遗文化产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荣昌把非遗文化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保护,又开发,从建安陶、夏布小镇,到搭建文化展示平台、营销服务平台,从搞示范基地到与高等院校合作,当地非遗文化产业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截至2018年12月,全区文化企业总产值预计为39.8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9.92亿元,能带来3亿元的税收收入。”荣昌有关负责人说,荣昌的非遗产业没有“冻”起来,而是“动”起来,它们正借助香港这样的平台走向世界。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张庆波
原标题:荣昌非遗文化产业亮相香港国际授权展 创新传承让非遗产业“动”起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